陶质建筑构件,是古代建筑物檐头筒瓦前端的片状瓦头,有遮挡风雨侵蚀、保护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瓦当源于中国,日本、朝鲜的古建筑物上也普遍使用。始见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西周中晚期召陈建筑遗址发现的大量瓦当,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瓦当。瓦当直至明清时代仍被沿用。瓦当一般用黄土烧成,因胎厚、烧制时间较长,火候较高,故胎质坚硬呈铁灰色,色泽表里如一。瓦当初为半圆形,战国晚期出现圆形,秦汉时圆形逐步代替半圆形。半圆瓦当的制法是先用泥条制成圆片形瓦头,然后在瓦头边缘盘筑成筒,再用细绳或竹、木刀将圆筒剖成两半。战国至秦时的圆形瓦当,最初是先制出瓦当心,然后用泥条粘压在筒瓦上;后期采取瓦当心与边轮一次范制成,接于筒瓦上。这个时期的瓦当边栏窄,当面小。汉代瓦当采取整体结构一次成型,瓦当边栏宽,当面最大。由于时代与地域不同,瓦当在式样与纹饰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别。陕西省扶风县召陈衬出土的西周中晚期半瓦当大部分为素面,也有些刻划粗绳纹、细绳纹及重环纹。战国时期瓦当各地出土不少,多数带花纹或文字,燕国以饕餮纹为主,齐国以树形纹最多,周也以饕餮纹为主,但以简化,仅突出其双目。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咸阳、临潼、西安出土的大量瓦当正是极好的例证。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灵、双獾、夔凤、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画面写实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设计巧妙,有将画而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艺术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灵、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一字至十二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宫毁、署、陵寝等名称与用途的。图案大都表达某种理想和意愿。魏晋南北朝瓦当的当面较小,纹饰以简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瓦当纹饰出现忍冬与莲花。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