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版 China ceramic
网兴旗下网站: 中华陶瓷网  中国瓷都德化网  德化陶瓷商城  网兴网络
网络兴瓷,陶瓷行业第一门户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搜索 文化 德化瓷
 首页 展会 人才 商城 图库 电子杂志 陶瓷技术 行业百科 营销管理 企业家俱乐部 论坛
频道首页  陶瓷历史  陶瓷文化  陶瓷收藏  名家名作  陶瓷名城  古瓷初识
陶瓷艺术  陶瓷院校  古瓷欣赏  陶瓷拍卖  陶瓷古窑  陶瓷常识 产区特色: 德化  景德镇  醴陵  潮州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陶瓷文化>>陶瓷收藏>>|
而今谁识闻香炉

发布:2008-2-19 8:54:24  来源: 文汇报 [字体: ]


北宋白釉闻香炉                       
 

    ■金晓东
   
    收藏中有时会碰到如此情况:随着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泯没及其传承人的失去,会使与之相关的器物让今人难称其名,我曾遇到过这种事例。
   
    每当我手持这尊宋代白釉瓷炉,总是觉得沉甸甸的,那倒不是由于器物的贵重,而是面对它就会心绪沉郁:该古瓷收藏有年,却还未给它准确命名。曾经翻阅有关图籍,对我那件类似藏瓷的器名,也是众说纷纭:有的称之为喇叭足灯,有的称之为高足杯,有的说它是熏炉,有的说它是杯式炉。我推敲上述名称,不以为然:称灯称杯,是望形猜说;称炉果然没错,但略显笼统,没有针对它的独特形制,点明其特定用途。
   
    一次,我在《新民周刊》上读到一篇题为《香道,奇妙的气味之旅》的文章,看到祖国宝岛台湾的刘良佑教授闻香的照片,不禁喜出望外:刘教授手持的闻香炉,不就是我藏之许久而尚未得名的器具吗?时隔不久,该文作者沈嘉禄来我处赏瓷,他告诉我,照片上刘教授手中的瓷炉是自制的仿宋代官窑闻香炉。嘉禄采访过他,读过他的研究香文化的论著,并在其上海寓所饮酒品香,因而对于有几千年历史、失传近二百年的中国香文化多有所知。在谈及唐宋香事的盛况后,他对我的白釉宋瓷大为赞赏:“你这尊闻香炉多好!如此精美造型,实在难得一见。”
   
    我这尊北宋白釉闻香炉,高13.8厘米,外口径13.2厘米。炉形为新石器时代的陶豆演进而成,宽折沿,扁鼓腹,束腰,小喇叭底座,座足外沿饰以花瓣状裙边,通体施象牙白釉,光洁润莹,包浆幽旧。该炉器形优美,线条畅爽,尤其是它较高大的尺寸和富有艺术性的花瓣裙边底座,非同于民间实用的粗陋矮小的闻香炉,也许可算宋代香文化用具中的上品。闻香炉历千年而依然,遗存着宋代上流社会清闲生活的优雅气韵。
   
    其实,中国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简言之,它起始于春秋,发展成形于汉,成熟完备于唐,鼎盛于宋,在元明清得到稳定延续。在宋代,香事仪式普及民间,已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休闲活动。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修身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代品香仪式中,香具甚多,如插瓶、香盒、香匙、香箸、香帚、灰铲、垫片等,但最主要的香具是闻香炉。闻香炉大多为瓷质,也许是握炉时不易传热的缘故。宋代流行“隔火熏香”,即在炉底铺足香灰,再在炉膛内埋入烧透的炭块,香灰开孔处放云母或银箔垫片,将香料上割下的木片置于垫片上传燃,因而,估计炉壁多少有些温热。
   
    闻香,是香事仪式中一个鉴赏香的过程,闻香者闻辨香的品类,体会传燃变化中的不同香味,尔后在香笺上记下闻香心得。香事仪式上常有主客多人,各位正襟危坐,气氛静闲庄重。品香时,主人用右手握炉,左手拱五指成空心半球状,轻罩炉口聚集香气,然后引鼻靠近香炉缓缓吸气品香。闻香三次后,主人将炉按顺时针方向由左手递给客人的右手,客人闻香三次,依此传炉给下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照片中刘良佑教授的闻香演示,品香人握炉的手势也很规范:以拇指和食指握住闻香炉宽折沿下的炉顶,中指托靠炉的外腹,余下两指勾住炉的束腰处,这样一只膛内燃着炭块和香木的瓷炉就被握得既紧又稳。由此观之,这闻香炉的造型,全是为了闻香的特殊用场而“度身定制”的,且该炉是惯用于手持,并非供置案几之物。
   
    从陕西黄堡窑址出土的香具实物得知,闻香炉成型于唐代,至北宋已制得十分精美。但而今国内出版的众多古陶瓷论著中,没有一章一节对闻香炉作出过准确的论述或定名,荧屏上有的陶瓷专家在鉴定时也语焉不详。造成今人不识闻香炉的原因有二:清代嘉、道以降,国力日衰,品香仪式陪同民族文化艺术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衰落,最终几近泯灭,眼下只在台湾还偶尔举行品香仪式;作为香文化的传承人——闻香师,自然也随之濒临消亡,仅海峡对岸犹存十来位传统香文化的研究者,如若对他们保护重视不够,恐怕也会造成流散和消失。我与嘉禄原先约定,准备同去拜访刘良佑教授,很想亲身领略他闻香的垂范并感受其品香雅趣,我想带着这尊北宋闻香炉前去,但愿佳事配佳器,璧合一回美妙香缘。不料就在数月之前,刘教授去青海旅游,据说是引发了脑溢血而猝然谢世。对此我心黯神伤,有弦断人去、知音不遇之憾。
   
    虽然我已为敝藏的闻香炉正名,而心中仍未释然。有时持捧玩赏,还会感到沉甸甸的,它毕竟是宋代文化的携带者,见证了我国千年来香事的兴衰。古老而高雅的香文化,还会不会在今日复燃呢?
 

上一页 [1]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陶瓷名城
·潮州——中国瓷都
·宜兴
·德化——中国瓷都·德化
·醴陵——三大古瓷都之一
·淄博
·唐山——北方瓷都
·景德镇——千年瓷都
·佛山——南国陶都
陶瓷名人
陶瓷文化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法律声明  诚聘英才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访客留言
运营商:网兴网络科技 版权所有 (C) 2007-2008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Cceram.com
电子邮件:service#ctaoci.com 联系地址:福建德化陶瓷科技园科技大楼二楼 邮政编号:362500 闽ICP备05012475号
电话:0595-23555005 传真:0595-23593359 广告热线:13600777720 
客服QQ: 116225240 合作: 11622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