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大王——李嘉诚
成功常常愿意亲近那些精明强干,善于捕捉事业发展机会的企业家。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复苏,各国的投资者开始涌人,大小商人纷至沓来,各业兴旺,房地产的需求大增,原来经营塑料花的李嘉诚抓住了这个房地产发展的大好机会,他决定转变长江实业公司的经营方向,趁土地尚未涨价之际,买了大片的土地,贷款兴建楼宇,随后出售。由于香港地域狭小,人的数量与密度与年俱增,房地产买卖业生意越发兴隆。
不过几年时间,李嘉诚几经翻手就成了一个亿万富翁。公司楼宇面积1972年达1500万平方英尺,1982年达到2900万平方英尺。成了香港最有名气的房地产巨头。所谓机会者,就是事机的巧相遇合,它为某一事物的发展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如果能善于抓住机会,运用外部最佳的环境和条件,推进自己事业的发展,那常常会事半功倍。
不是猛龙不过江
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年轻立奇志,力争办实业。在他11岁的时候,日军大举侵华,他便跟随父母亲离开家乡的热土,流落到香港,14岁,其父病逝,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此走上了一条需要不断挣扎,苦斗的人生道路。当时,祖国正遭受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耻辱,李嘉诚怒火中烧,一天,他向母亲发誓:“咱中国人得做点事给别人看看。"正是这种强烈的自强欲望和信念始终左右着他的人生道路,成为他事业成功的巨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李嘉诚一开始在一家玩具店任职,当推销员。
由于工作勤奋,深得老板赏识,年仅20岁就破格提升他当经理,想以此来笼住他。但是,他并不看重这一点,他具有“猛龙”的精神,他要独立在人生之海中博击,不负自己的誓言。于是很快他就辞去了待遇优厚的职务。用自己节衣缩食积聚下来的一笔小钱,开设了一间专门生产玩具以及家庭用品的小塑料厂,并且命名为“长江”。根据他所喜爱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而命名的。
这注定他要大有作为的。他日后回忆说:“我选择‘长江’这个名字,为的是提醒自己。”小塑料厂在李嘉诚的惨淡经营下,并非如意,既未赚钱,也未赔钱。俗话说:“不是猛龙不过江。”李嘉诚这条猛龙在寻找机会,等待着时机。他并未闲着,而是到处取信息,积累材料,以图在平淡中奋起,机会来了。李嘉诚在产品外销中发现,欧洲、美洲市场出现了塑料花热潮,用塑料造成的花朵、水果、草木和其它植物,深受欢迎,几乎家家户户和每个写字楼办公室,人们都喜欢放上一两盆用塑料制成的非常美艳、可洗涤使之清洁的花草或水果作点缀。他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还未引起其他厂家的注意。“猛龙过江了!”他及时地抓住了这一不可多得的机会,决定本厂马上转生产玩具为生产塑料花,并且迅速投放市场,扩大影响。他又大力进行宣传,利用电视、报刊以及其它一切宣传工具来为自己服务,不惜投入巨资。
结果,小小的塑料花厂生产的塑料花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使得长江厂生意兴隆,发了大财,一跃突破了百万大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厂。这一来,为其事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一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他区别于别人的一点就是永远不会被眼前利益所陶醉,假如发当初李嘉诚不辞去待遇优厚的经理的位置,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大获成功的李嘉诚了。他也只能永远是一个生活宽裕的高薪水阶层的人!
镇定自若
目光远大,镇定自若是香港房地产大王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很久以前,李嘉诚就对香港地产业无可限量的前景看得十分准确,一两年的小起伏,在整个经济潮流中是不足为虑的。
而香港人多地少,地皮不断上涨却是一个总的趋势。因此他投资地产,从不急功近利,不因一点小利润就急于出手的,而是从长计议,从容不迫,按部就班地发展着。他之所以笑在最后,成为地产巨子,关键大概就在这里。
1978年,李嘉诚悄悄地开始向英资公司进军。他不动声色地在股市上买入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的股票。待股数达25%时,他出任该公司董事,再等股数达40%以上时,他坐上了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他深知,“青洲英泥”在红勘海一带有几十万平方米地皮,进入80年代这里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