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向青岩方向右转,转入通往燕楼的乡村公路,几分钟就到花溪夜郎谷。想不到这里竟藏龙卧虎。公路的两旁,一头是石头堆垒的景观-夜郎谷古堡,一头是泥巴的天地-“山之陶意”土陶窑。陶窑坐东朝西,从公路边进二三十步,就是烧窑的地方。三幢厂房呈L型排列,组成紧凑的院落,土陶成品随处可见,壁墙就地取材,将就废陶镶嵌,真是物尽其用,点滴都见主人用心。路旁的几间陶吧,可以玩泥,可以拉坯,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孩子们来到这里就不想走了。
“山之陶意”主人程建华,原是贵州轻工厅工艺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在平塘的牙舟烧过陶,一辈子与泥陶结下不解之缘。十年前,接近天命之年的老程,倾其所有,租下这十几亩荒坡,创办“山之陶意”土陶窑。
陶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东西,经常游走乡镇集市,看那一堆一摞草绳捆结的土坛土碗,老屋厨房中尚存的瓦罐陶盆,质朴稳重的造型,边口随意的挂釉,哪一样不牵动你的心怀,引发缕缕不绝的情思。当下到处是艳俗的塑料制品、冰冷的不锈钢器物,寻找生活的意味变得越来越难。现代陶艺融入当代观念,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种新的视角关照历史和现实,更加注重精神性和审美性。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拓展了它的表现空间,并不断刺激艺术家的表达激情,艺术家的创作潜能由此得到充分释放。现代陶艺没有因此走进象牙塔,对生命的关切,对生存世界的关注是它的主题,泥与火是它的宿命。
1977年文革结束,中国第二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贵州牙舟陶第一次出现在展览上,立刻引起国内工艺美术界的注目。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异彩纷呈,各种艺术思潮蓬勃发展,贵州艺术家一头扎向民族民间这片沃土。尹光中、刘雍、范新林、董万里、王平等在中国美术馆相继推出以陶为材质的作品展,稚拙质朴,具有原生态文化品格的贵州陶艺,不仅反映古老贵州丰饶的民族文化,也折射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精神特质,在文化界引起强烈震撼,并成为贵州美术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之后享有盛誉的贵州陶艺慢慢冷寂下来,并持续二十多年。转机出现在2007年4月,在风景如画的清镇红枫湖水上基地,召开了全国陶艺创作研讨会,代表们提出继续挖掘贵州民间土陶的丰富内涵,结合现代观念,创作富有时代精神和地域风貌的作品,重振贵州陶艺事业。
贵州山区历来有土窑烧陶的习俗,以牙舟陶最为典型,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几经沧桑,几度沉浮,火种不灭,迄今已有600多年。牙舟土窑从炼泥、拉坯、上釉到装窑,始终保持传统手工的生产方式,泥胎釉色厚重饱满,似有商彝周鼎的古朴稳重,各色动物泥哨和生活日用器具深受百姓喜爱。花溪夜郎谷的“山之陶意”传承了牙舟陶的技艺。现代陶艺领军人物之一、湖南陶艺家协会主席张尧慧眼识珠,敏锐意识到牙舟陶完全可以和著名的钧瓷、铜官陶、釉下五彩等平分秋色。他不仅在此建立现代陶艺工作室,还以自己的渠道集结贵州同道,进行牙舟陶的创作,并极力促成贵州牙舟陶进入2007年第十届西湖艺术博览会,参加重要主题展-湖南“火性人”陶艺作品展览,以及浙江佳宝秋季当代陶瓷专场拍卖会。
那个夏天,艺术家们久藏于心的创作激情在“山之陶意”迸发,一接触陶泥,就着迷就专注就自由自在。土窑干燥的烘房,参展的陶坯,三个一组,五个一堆,各占一角,泥巴是不会说话的,可你看得出谁是谁的作品,有的挂釉,有的素烧,有的尚意尚简,有的尚朴尚拙,作者的个性都很鲜明。这些不说话的泥巴,与火焰在炉膛中搏击呼啸,带着火的烙印涅槃再生,这壮丽的景象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仰韶、马家窑的彩陶碎片,不都让我们读出人类童年的梦想。
作品出窑总是夺人心魄,围在炉前,一个个屏息敛气。窑变,那真是天一半人一半,理论和经验都靠不住,有时功亏一篑,出一炉子废陶;也有的出乎意料,烧出光彩夺目的器物。千百年来,烧窑过程中的偶然性谁也说不准,而正是这种偶然性,使陶艺焕发出特异的光彩。“山之陶意”土陶窑汇集贵州陶艺界及邻省的创作精英,老天着意,一炉璀璨。以绿色为基调的牙舟陶,浑然天成,自成一脉。它们的作者,有贵州陶艺界的老将尹光中,有陶艺家刘帮一、岳振、张肃、郭达平、韩亚明等。贵州民院美术学院毗邻夜郎谷,地利之便,师生们也来此捏泥拉坯并烧出新作。
2007年11月初,西湖艺博会现代陶艺展评选揭晓,杭州传来佳音,贵州牙舟陶以集群方式首次亮相,成绩不俗,摘取传统陶艺类唯一的金奖,并分别获四项铜奖、三项评委提名奖,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贵州陶艺的集结号已经吹响,重新集结的贵州陶艺家的眼睛又盯住了今年将在古城西安举办的43届世界陶艺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