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
自古青花是宠儿
青花瓷器历来是藏家的宠儿。2005年在拍卖市场上引起轰动的就是一件元青花。在伦敦佳士得“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件被称为“鬼谷下山”的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元代青花本来存世量就十分稀少,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
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仅有200多件,在北京等博物馆内各类元青花瓷器也仅存约17件,可见元青花的稀缺。
再加上这件瓷罐器型精美、工艺精湛且保存完好,特别是上面的图案,不仅故事来自《战国策》,画面还反映了元代民间杂剧表演艺术和民间绘画艺术的风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管怎样,这样的高价确实更加激发了藏家对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情。
不仅国人喜欢青花瓷,外国人对青花瓷也情有独钟。史料曾记载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18世纪初,奥古斯都二世非常喜爱中国瓷器,当他得知邻国普鲁士威廉国王的妃子手中有不少中国瓷器精品时,便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他打听到威廉国王好武,喜欢身体强壮的大个子士兵,于是通过外交谈判的方式与威廉国王达成协议,用自己的4队近卫军换取威廉妃子的12个青花大瓶。如今,这12个青花大瓶连同奥古斯都二世珍藏的其他瓷器,一起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的博物馆中。
辨别真伪有窍门
民间收藏者对藏品的口头评价经常用“品相”和“路份”来描述和判断一件藏品的价值,“品相”即是指器物的造型比例,保存的完好程度,以及胎质、绘图、款识等综合美学评价,而“路份”则通常是对器物是否属于高雅玩物的评价。
对瓷器而言,行里有句口头禅:买立不买倒,买大不买小。“立”则指用来摆设的器物,叫做“摆件”,“倒”则指碗、碟、盆等生活器物。就是说“摆件”瓷器的档次要高于生活瓷器。作为摆件,它本身就以艺术欣赏价值为主,这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所以摆件的制作工艺、胎质包括绘图、题款等更讲究、更完善。另外,大型器物的价值往往要高于小型器物。大型器物制作难度大,承载的艺术内容更加丰富,且不易保存,存世量也更少。当然具体器物还要具体分析,这里只是就一般规律而言。
因为自古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大多已沉淀在藏家手中,如今市场上已难得一见,特别是在民间,要想找到一件高“路份”的官窑青花精品并非易事,就是见到了,价位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到藏家关注,且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过去以为民窑瓷器没人仿冒,这种观念也要改改了。因此,购买之前还要多掌握一些识别的要领。
虽然民窑瓷器没有款识,判断历史年限缺乏准确的依据,但一般来说,判断一件瓷器是否是古物,胎质、画工、器型等都是有据可依的。元、明的瓷器留存在民间的非常稀少,我们以目前市场上仿冒最多的清朝几个重要时期的瓷器为例:
顺治瓷器处于明清过渡期,造型、胎釉、纹饰都具有鲜明的过渡特征,如造型古朴,胎体厚重,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这时期新出现的器型有短颈溜肩筒瓶、龙纹筒花觚、大口观音尊等。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绘画显示粗犷豪放的特征,民间青花盘碗常画一片树叶或一多孔石,伴有题词。顺治瓷器款识,民窑多写干支纪年款,也有“玉堂佳器”等吉祥款识。黄釉口(也叫黄酱釉)是顺治时期青花瓷器的重要特征,也就是器物的口沿或底部沿口呈现黄褐色。
康熙瓷器胎体厚重,同样大小的瓷器与清代其他时期瓷器相比更重一些。康熙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主流是青翠浓艳,层次分明。
康熙瓷器绘画早期多是线条粗放,布满器物全身,中晚期受画坛“四王”影响,山水楼阁、诗文辞赋以及人物故事等大量出现。康熙瓷器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以及器里釉色与器物釉面基本保持一致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雍正青花瓷器的釉面有白色和青白色,有的积釉较厚,有云雾状的效果,因此被称作“唾沫釉”。款识上民窑字体草率,多用吉祥话。这个时期兴起一种从器物外延伸到器物内的画法,叫“过墙花”。
到了乾隆朝,出现大量造型奇巧的新器物,如香熏、如意、转心转颈的瓶类琢器等,用于把玩。乾隆青花釉面均匀肥腴,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轻微的波浪釉。款识以篆书为主,也有楷书。民窑题款字体草率,有的只写半边字,叫作“草记款”。
收藏之前多读书,掌握一定的要领是必要的,但准确的断代不是照本宣科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大量的接触器物。一般来讲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特征,不至于买到仿品伪品就可以了。实在把握不好的就当新的侃价,在侃价的过程中也能从出价人的态度上做出判断。前不久有人带来一本某人近几年来收藏的藏品图片册子,号称都是钧窑、定窑等著名窑口的器物,这么多精品怎么可能在几年间尽落一人囊中?况且有的明显是某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不用看就知道是仿品。所以,有时候常识就可以帮助做出理性的判断。
收藏要有平常心
根据我自己搞收藏多年的体会,无论收藏什么器物,关键在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不仅仅是趋利行为。趋利必然会患得患失,越是患得患失,越容易与宝物失之交臂;尤其不能有投机取巧心理,越是想捡便宜,越是容易吃亏上当。真正喜欢一门艺术品,就会下功夫去钻研,会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或许不经意间就有了可喜的收获。比如,我收藏的一件青花瓷墩(见上图),就是五年前高出市场价格从一位老人手中购买的。因为真心喜欢,尽管当时价格较高,还是借钱买下,收藏至今,其价值已远远高出当时出价的几倍。另有一件民窑瓷罐,虽然器型不完整(瓶颈显短,估计是有冲口,被截去一部分),但胎质、画工都不错,可以判定是康熙年间的民窑精品,四年前花6000元买下,现在有人出价4万,没有舍得出手(见左图)。
总之,清花瓷器的收藏随着大势走热,行情越来越好,即使是民间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几万甚至十几万。要做青花瓷器收藏,除了多阅读一些书籍杂志外,更重要的还要多接触器物,积累第一手的经验。特别是对档次较高、价值贵重的瓷器,最好要有专业人士“掌眼”,切不可凭着感觉或者抱着投机捡漏的心理,盲目购买。(张德仁 文/图)2006年0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