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实践的成功告诉我们,对名牌实施“限量降价促销术”,不失为高明之举。首先,这种办法使一些本想加入这个行业的竞争对手,慑于其奇特的营销策略,知道自己无法在名气、价格、质量等方面与之竞争,只好望而却步。其次,可以在减少大笔营销费用的基础上,凭借名气和价格优势广引回头客,维持销量。再者,有助于延长企业产品获利的黄金时间,防止质量滑坡。另外,还可以使企业均衡组织生产,抓紧时间开发新产品,防止新旧产品交替出现断档,减少新产品问世的广告费用。
“大制作,小发布”高开低走的广告“饥饿”策略与“饥饿营销”相似,广告“饥饿”策略是指广告主或广告代理商在广告策划、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着意炒作,制造一种强大的声势,引起受众对广告的期待和向往,吊足受众的胃口,然后有意识地在媒体上只做少量发布。“惊鸿一瞥”,刻意让受众处于一种信息“饥饿”的状态,促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积极地寻找该广告以及相关信息,从而扩大广告辐射的广度,促进广告影响的深度,则记忆痕迹会较强并且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饥饿营销”一般走的是“低开高走”——即低价入市,然后利用市场的追捧提高产品的价格的路线,而广告“饥饿”策略则与之相反,取的是“高开低走”道路——即资金主要投入在前期广告策划,广告制作和相前活动的炒作方面,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预算是为广告作品的媒体发布而设置。
苹果电脑著名的“1984”电视广告则是成功运用广告饥饿策略的典范。在这则广告中:音乐走调,脚步声沉重压抑,成排剃光头的人在倾听屏幕上的“老大哥”暗指IBM发表言论。一位年轻、肌肉发达的女郎双手拿着铁槌冲进来,在屏幕前停下脚步,将铁槌向屏幕掷去,发出震耳欲聋的粉碎声?熏旁白:“1月24日苹果公司将推出Macintosh电脑,你将了解它为什么不同于奥威尔的《1984》。”“1984”广告用“老大哥”象征IBM等垄断势力,而把苹果电脑刻画成暴政体制的摧毁者,它帮助Macintosh成为苹果推出的最成功的电脑之一,其自身也成为广告史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要采用广告“饥饿”策略,必须满足两个最基本前提:第一,广告策划、制作、传播全过程或者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必须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与持续追踪的兴趣。其次,广告媒体发布要遵循“适度饥饿”原则。即保证让感兴趣的受众可以接触到原始的广告作品及相关信息,而不是让他们无处查找,一下子“饿死”。正如苹果“1984”广告在一分钟的电视播出后,观众还可以从影院中观看该广告。广告的“饥饿”策略发展到现在,互联网扮演了广告“自助餐”提供者的角色,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很方便地获取广告信息。
宝马在2001年将广告“饥饿”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其拍摄的网络形象广告TheHire,一举拿下2002年OneShow和OneShowInteractive的金奖。而替“威驰新风”呜锣开道的5分钟电视广告片模仿宝马的痕迹比较浓重,同样是知名导演,同样是著名影星歌星,同样是超长?熏同样是以网络传播为主,只不过广告片的具体创意与表现有所差异。对于《威驰新风》广告,批评者有之,推崇者有之,但无论是持肯定还是持否定态度,前提是大家都在注意它。
在适当的时机借助电视播出广告只是再添一把火,将受众积蓄已久的激情推到一个至高点,这已接近广告活动的尾声。有人批评与《威驰新风》前面铺垫造势的精彩纷呈相比,最后的播出实在是“蛇尾”,令人遗憾。殊不知,戛然而止的结局,正是制造受众“广告饥饿”的关键。一方面,它使得广告主不必支付过于昂贵的媒介费用,另一方面它令受众咀嚼回味,意犹未尽,苦苦搜寻。此时受众对广告片是失望批评或满意推崇并无太大的分别,所有的评论所有的反应都会集结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成为广告宣传瞬时效应的余波,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长的时间里绵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