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机构及人员
部门、机构的“牌子”多了,什么部、处、室、中心、办公室、委员会等任命文件的新增速度确实让人深刻感觉到了“发展速度”:部长、经理不过瘾,就当“处长”吧,就这样的“光杆司令”也不少见;新设临时性或正式的机构,一纸文件就解决了:—过年一来,要调整工资,就来个“薪酬与绩效管理委员会”;想起搞6S管理,“6S管理委员会”应运而生;今天来个“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委员会”,明天来个“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常务委员、委员,名单一大串,事情没人干。
求才心切的欲望,确实值得赞扬,其程序是:新人进来,不管以前呆的是单位(企业)规模、真实职位、工作能力,也不管什么职称、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能做或者擅长做什么工作则不得而知,肚子里装的“货”几斤几两更是没想到去称一下,更不用说与企业的期望值、企业管理风格的吻合程度,反正是“招之即来,来后即任”,能撞钟就撞两下子,一旦被“同化”了,遇到问题“借口漫天飞”,推委之风“明易防,暗难挡”;有的干部被委以重任后,但依旧是拿着当年管理“一亩三分田”的看家本领,在行事风格、办事能力、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心智模式没有什么改进,“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于是,其本人主管或者负责的部门、下属的的工作理所当然是“原地踏步走”,三、五个月或者一年半载的时间一晃而过,原本存在的问题、现象还是“涛声依旧”。
即便如此,倒也让某些人觉得“自我满意度”挺高:“工资不错,奖金不少”,“感觉良好”;总有那么一堆人,听到学习就头疼,碰到老板就挨骂,搞起评比就算末位稳拿,心里想的是反正没有“末位淘汰制”,反正“老板不会亲自叫人滚蛋”,反正“大树脚下好乘凉”!
(3)薪酬与绩效管理考核
后来新进的人,总让早几年先进来的人羡慕,被承诺的年薪更是诱惑,与同类岗位对比一下,则令先进来的人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有些惭愧;有关岗位上的工资,一人一策,“特例”总是比较常见;职务说明书、考核方案等好象也在年年改,经常是出于“形式”——来点新面孔,往往“换汤不换药”,老想着怎么“分奖金”,或者是所谓的“提成”,却缺乏评审,缺乏阶段性的业绩改进目标及其常规性的检查与反馈,其实就是忘了回归到考核本身的真正目的——改进绩效。
有的企业,搞的薪酬改革,显示出所谓的“平衡”——岗位工资一刀切!看起来有点不可理解,恰恰是事实,至于工龄、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职称等完全漠视;更有部长、经理或者某个高层领导,经常是没能指出下属存在的问题,更谈不上提什么比较可行的改进程序、方法,至于和下属一起搞方案、搞业务流程的程序优化则显得更为“遥远”,此举不禁叫人怀疑其本身对负责、分管的工作不专业,或者根本没有什么可行的思路,“外行领导内行”的难度也就不能不浮出水面了,真可谓“心中无数胆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