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多得来不及做
在陈玲分月存储速录文档的电脑中,每月的业务量呈明显上升的走势,从原来的二三十笔到现在满满的一屏。在新家的墙壁上,有着一块在别家很难见到的用品——小黑板。那里记录着她近期参加过的速录会议,满满的一黑板。“太多了,记不过来。”她笑道。
现在陈玲已经很少再去主动联系客户了,并不是因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也非客户难以伺候,而是她已经无暇应付了。她说:“主动联系客户之后,一旦没有时间完成工作,失去诚信,不但这笔生意砸了,以后再想继续都很困难。”
为了秉承诚信,维护公平,很多时候陈玲都要以失去一部分经济利益为代价。“比如,一位先来的顾客约定了某一天1小时的速记业务,过一会儿另一顾客需要约同一时间3小时的速记业务,很明显,后一笔生意我到手的收益要高上许多,但我只能选择前者。”
从无铺走向有铺
两三万元的创业成本,快速的现金回笼,让一些不懂速记的老板也有志于投资于此,于是上海的速录公司数量从两年前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速记员,更多的只是充当上下家的中介。
面对上海尚未开化的速记市场和素质不高的速记公司,扩充人手,成立属于自己的新公司成为陈玲现阶段的目标。“虽然无铺创业帮我节省了一大笔店铺租金的费用,但是合理的速录公司的模式应该是业务量与人手数量成正比的。最近,我已经和一家市场研究公司谈妥,固定为他们提供速记服务,平均每月也有四五十常加上原来的客户,显然现在光靠我一人之力已无法应付市场的需求。所以,我想在过年以后开一家自己的速记公司。”陈玲说,“本来我手头有客户,自己有过学习速记的经历,会很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教与学都容易很多,只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