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岁的王金祥是下关区惠民桥市场上的水产冷冻品经营大户。眼下,他拥有面积100多平方米的经营门市部,另有储存量上百吨的冷冻品仓库,经营鱼、虾、贝类等海鲜和牛羊肉,品种包括三文鱼、银雪鱼、北极贝、黄花鱼、对虾、基围虾、南美白虾等280多个,每年的销售额相当可观。回顾自己走过的创业之路,王金祥感慨万千,他说,创业20多年来,什么样的酸甜苦辣都品尝过,如今的家业和幸福美满生活,是“穷则思变”的结果,是艰苦创业的结果。
放下“铁饭碗”,走上创业路
王金祥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源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自小家境贫寒,因家中人口多收入低,一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1976年,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已经有3年时间的王金祥,有幸被分配到下关区饮食公司就业,捧上了“铁饭碗”。他的具体工作就是做早点,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每月收入微保虽然王金祥就业了,但全家的生活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当时,王金祥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个月几十块钱,一年才有几百元,干一辈子又能拿多少钱?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针对中国老百姓生活普遍贫穷的现状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老百姓自主创业,走勤劳致富的路子。在早点店工作了几年的王金祥当时想,单凭自己在早点店工作的那么一点工资收入,要想过上好日子是不可能的,想成为“先富起来”的人更不可能。“要想富裕,只有靠自已去创业了”。这一年,王金祥勇敢地走上了创业之路。每天上班时,他在早点店做早点,下班后,他来到惠民桥市场,做起了生意。创业之初,他做的是贩卖鱼虾的生意,将渔民和农民送到市场销售的鱼虾整批买进,再在市场上摆摊零售出去,从中赚个差价。做这种生意很苦,但王金祥看到的却是甜头,有时卖一天鱼虾,能够赚到十几块钱,这可是相当于他当时半个月的工资。
1988年,在惠民桥市场上摸爬滚打了近10年的王金祥,果断地在单位办理了“两不找”,即自己不上班,也不拿工资,仅保留公职直到退休。从此以后,王金祥就一门心思在市场上打拚起来,生意越做越大,收入越来越多,真可谓是放下了“铁饭碗”,捧上了“金饭碗”。
抓住机遇成为冷冻品经营大户
做了多年的鲜活鱼虾生意,王金祥在南京地区拥有了一批包括一些知名宾馆饭店和大企事业单位在内的老主顾,生意熟门熟路,每年的利润也有保证。但王金祥并不满足。他经过多次调查和思考后发现,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时间长,鱼虾保活保鲜难度大,要想把生意再做大一点,十分困难,但如果改做水产冷冻品生意,就不会受到这个限制了。深思熟虑之后,王金祥大胆做出决定,改行从事水产冷冻品经营。从1994年期间开始,王金祥投入资金设立水产冷冻品经营部,在惠民桥市场上率先做起了水产冷冻品生意。为了组织最好的货源,他不辞辛劳,经常奔波在江苏、山东、广东的沿海地区,到海鲜产品的养殖和捕捞现场,采购到鱼虾、贝类等,然后就地加工成冷冻品后,运到南京市场上销售。为了确保冷冻品的保鲜,他投入资金在市场上建设了自己的水产冷冻品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