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近日在广西合浦对一处大型汉代窑址群进行了发掘,目前已发现20余座砖窑、陶窑以及多处手工作坊,并出土大量陶制、木质器物。整个窑址群完整展现了汉代制陶工业的全部流程,其规模之大、功能之系统、保存之完整,在我国汉代考古及历代窑址考古史上都十分罕见。2月29日至3月1日,记者赶赴发掘现场,对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进行采访。
广西首次发掘大型汉代窑址
窑址群位于合浦县城廉州镇草鞋村西南侧的一座小岭上。
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窑址群被广西文物工作队发现,并于1993年被合浦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一直没有发掘。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这个地方都是适合做陶瓷的白膏泥,所以叫白泥湾,不过谁也没想到几千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烧窑了。”
2007年10月底,为进行“海上丝绸之路”专题研究、培养考古学后续人才,草鞋村窑址群的发掘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合浦县博物馆以及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实习学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群进行第一次发掘。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这个汉代窑址群终于在今年2月底露出了真面目。发掘所见让考古工作者们十分惊叹。
完整展现汉代制陶工业流程
“这里完全是一个汉代的制陶工业基地。”考古队负责人熊昭明指着约26亩的发掘现场说。在窑址群中央,规则地排列着灰沟、水井、贮泥坑、工作坑、灶坑等50多处工坊遗址,而工坊四周,则紧紧围绕着20余座砖窑、陶窑。显然是一条从取泥、制坯,到烧陶成型的完整“流水线”。且窑址群离出海口只有10公里,很可能陶器一烧成就立即搬上船运出去,十分便捷。
接着来看汉代人烧制陶器的全过程:
首先是炼泥。把白膏泥放入炼泥坑中,加水搅动,泥浆就分为三层:上层是浮起的草根螺壳,下层是沉淀的沙子,中间就是较为纯净的白膏泥浆了。
然后是贮泥。把提纯的泥浆引入与炼泥坑相邻的沉淀池中,用筛子捞出泥,放入一旁的贮泥坑,制陶的原料就准备好了。
接着是拉坯。工匠们把白泥搬进直径约90厘米、深约70厘米的工作坑。坑底有个深60厘米的小洞,正好插进一根圆木轴。据推断,轴上应该有个转盘,工匠就在转盘上制坯,一边转动一边把粘土做成圆形的缸、罐、瓮等泥坯。这和现代的手工制陶基本一样。
最后是烧陶。泥坯晾干后,就可以搬进马蹄形的窑里用柴草烧了。两座较为完整的古窑与现在许多农村还能看见的土窑极为相似,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等构成。窑后壁有弧形凸出以扩大烟道体积,从而提高烟囱抽力和窑温。从窑壁打的许多泥土“补丁”来看,这两座汉窑到了唐宋时期被修缮后又重新“服役”,可谓历久弥坚。
现场最有趣的是3口水井,一口用陶制井圈,另一口是瓦砌井壁,可能是和泥的“原料水”。还有一口井估计是饮用水井,砌得十分讲究,井壁用汉砖错缝迭砌,最下面3层竖砖丁砌,井底铺了一层木炭,木炭上压一层竹篾,竹篾上又盖一层石头。看来,汉代时人们已经懂得用“活性炭”过滤饮水了。
出土器物折射汉代繁荣合浦
在工坊中央,出土了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许多木构件还保存完好,不过已变为炭黑色。最完整的是一把很像现代苍蝇拍的木器,应该是当时用于拍实粘土的陶拍。
遗址出土的瓦当、瓦片和陶器,透露了这座窑址的年代——西汉前期。瓦当有精细的云树纹,云代表天,树代表地,同样的瓦当曾在广州南越王宫署发现。瓦片也不是寻常百姓家用得起的东西——宽达40厘米,有绳纹、乳钉或布纹等。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员十分振奋,这些器物应不是一般民宅所用,而是官衙建筑专用构件,该作坊遗址很可能是汉代岭南地区重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有没有可能附近就是人们长期寻找的合浦郡官署遗址?
据史料,岭南的制陶技术是从中原传来,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置合浦郡,合浦港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大陆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近岸航线的必经港口。由此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来到合浦,并很快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起点。草鞋村大规模的官营制陶手工业,可能就是随着合浦郡的开发和建设官署建筑对砖瓦的大量需求,由内地工匠因地制宜地将中原砖瓦窑技术传播于此出现的。
建造官署需要大量砖瓦,这个官营制陶工坊的发现,对寻找合浦郡治治所,复原汉代合浦港的辉煌历史将有非常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窑址群还出土了葫芦、狗头骨、竹篮等生活遗弃物,其中还有一根完好的大象腿骨。古时岭南多有大象,这里的大象是用于驮运陶器还是另有他用,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
遗址意义重大呼唤合理保护
中原砖瓦窑技术是如何传到岭南来的?汉代官营手工业有怎样的制度?达到了怎样的工艺水平?合浦郡治治所在哪,是具有中原的建筑风格还是有独特的南越风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港曾经有过怎样的繁荣?这些未解之谜,都等着对窑址的深入研究去揭开。
这个窑址群在唐宋时期还曾被重新启用,现场出土了璧足碗、四系罐等当地较典型的唐代器物。璧足碗的碗底还烧有一个漂亮的楷体“泉”字。在唐宋时期,合浦港的地位怎样呢?这也是一个待解之谜。
由于窑址群周围多是鱼塘,考古部门已开掘排水设施避免窑址被水浸泡,下一步将采取边发掘边保护的措施。据介绍,目前潮湿多雨给遗迹的保护带来严峻困难,采取进一步的原址保护措施迫在眉睫。考古部门建议当地政府在征得文物主管部门的同意后,对窑址群实行永久性的原址保护,待资料完备,希望能就地建成国内第一座汉代窑址专题博物馆,见证合浦港的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