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美运营两年后,丁健一行人选择了回国。
“因为我学的是信息专业,一到美国就开始接触因特网。当时就感受到因特网可以作为一个信息传递的桥梁,尽管在美国那时候还只局限于学生里面。但我感觉到这样一个东西,如果在中国的话,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它这种非常自由化的一种媒体环境,不管是对高校学生或其他年轻人,还是对整个商业人士,都是一个新的比较低价的传播方式,可以很快地得到普及。”
丁健的感觉确实没有错。实际上,回国才是亚信迅速发展的开始。难怪虽然成立和上市都在美国,但田溯宁和丁健始终认为亚信是一家中国公司。
1996年1月,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骨干网络chinanet建成。包括后来出现的新浪、网易公司在内的今天中国大约70%的因特网信息,都是在亚信构建的网络上传输。
“我虽然那时候就感受到这个东西的潜力应该是在的,但是再怎么预测,坦率地讲,没有预测到它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至今说起这个,丁健都觉得有点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在这之后,令丁健没有想到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如今,亚信控股下面已经有三大块业务:亚信科技、联想亚信、新业务领域,是集团化经营的方式了。软件方案和服务涉及IP、VoIP、宽带、无线、3G等等技术领域,包括:电信级网络解决方案;业务支撑系统(计费、经营分析、客户关系管理、商业智能分析等);电信增值应用系统等。
根据财报预告,亚信公司预计2005年全年净收入增长30%以上,将达到9000万至9300万美元。
很累的CEO
有着中国Internet建筑师之称的丁健是美国加州Hass商学院的EMBA,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在去美国之前,他还曾是北京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
而1999年对于丁健来说,可谓是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与转折。就在这一年,身为首席技术官的他接任田溯宁,出任公司CEO。
”我差不多可以说是从学校直接创业的,而在这之前一直搞技术,管理经营对于我来说是什么也不懂。“不过,亚信在“什么也不懂”的丁健领导下,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
2000年3月3日,在丁健的操持下,亚信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当日股价上涨314%,收盘于99.56美元,融资1.2亿美元,成为纳市当天最成功新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亚信成功投资英斯克公司,全资收购广州邦讯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太平洋软件公司核心HRM&BI业务,以及后来置换联想集团IT服务业务,实现了自己的战略转移。
“本来我们可以有更好的发展,但是不幸的是赶上了整个IT行业的低潮,这是我们比较遗憾的事情。否则的话,我相信亚信这支团队所取得的业绩应该远比现在无论从数字还是股价上所表现出来好得多。”在分析亚信问题时,丁健不无感叹。
尽管转型后的亚信就目前来说,发展已经不错,但丁健认为,如果不是由于外在原因,亚信的步子也许可以迈得更大些。
“有市场的原因,还有我既要干活,又要把不懂的东西学明白,付出等于比一般人多一倍,所以在CEO的日子里,我真的很累。”
不再为主
“让一个没有管理经验的人,完全依靠学习来带领公司成长风险很大,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一个股东,我不愿意让自己的公司被这样一个CEO继续带下去。与其自己不停地学,不停地付学费,还不如请一个已经学好的毕业生来做。”
于是,2003年4月1日,丁桨不再是亚信的主人”。爱立信原执行副总裁张醒生接替了他的职务,而丁健则成为亚信的董事长。
“现在,亚信已经成了他们的孩子,我自己,要跟亚信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我要把握好这个分寸。董事长(chairman)就是chair上的man,‘坐凳子的人 ,他没别的事情,就是召集会议,没有多大的权力,真正的权力在CEO手里。我是代表董事会召集会议,但我也只有一票权,不比其他的董事权力大。”
可以看出,丁健卸任CEO后的一番演讲,表现得非常“懂事”与大度。
在《时代人物周报》表示出要采访丁健意图之后,亚信市场推广部经理张小芊说:“我们董事长对私人问题一般很少谈,而涉及一些公司现状的问题,他作为董事长是不会回答的。他认为那是CEO该回答的问题。”
“我做CEO最大的缺点,就是我太不强硬了。可能有些方面,特别是对待错误,对待管理上的失误方面容忍幅度比较大。应该说,我在工作中不应该算是很强硬的管理者。我如果再做一个公司,我相信会比我以前要强硬一些。”
丁健说,退下来后,从压力来讲,稍微小一点,可以有更多一点的时间看一下更远的、更大的环境方面的事情。以前作为上市公司的老总,压力比较大,每天要想怎么样能够跟股民有所交代,每个季度的数字有很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