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兴奋,又惭愧”,昨天,吉林省抚松县党政考察团成员恋恋不舍离开义乌,在他们眼里,市场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很像长白山下价廉物美的人参。
“家乡的人参,在浙江人手里准能卖个好价钱。”他们说,义乌之行让他们似乎触摸到了“新浙商”坐标。
抚松县党政义乌考察团是在浙江人陈俊及一帮义乌商人的策动下开始南下的。陈是浙江投资团发起人、北京浙江企业商会副会长。上月中旬,陈俊领着以温州、台州、义乌人为主的一群“神秘”浙商来到抚松。这些人普遍三四十岁,短短两天时间,做了三件让当地人震惊的事情。
该县境内长白山下有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但一直不瘟不火,今年4月一浙江乐清人接盘承包后,几个月时间赚走了5000万元。这群浙商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在该县一口气“吃”下150亩土地,建立人参深加工工业园区,投资人参深加工产业。此举的动机,陈俊的解释是做人参深加工产品可以获得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原材料的利润,可惜此前都被韩国人赚走了。而且这里得天独厚,有全国水质最好的矿泉水,还可投资生产水饮料。对当地人来说,“这些念头想都没想过”。为了找到最佳位置,精明的浙江人只对当地政府推荐的投资地点扫了一眼,就摊开随身携带的地图一路查找,直到落实交通便捷的园址才罢休。
第二件事是,这些浙江人瞄上了这里的旅游资源。理由是此地清朝禁猎260多年,树高林茂,满山是宝。长白山名声赫赫,发展旅游业不需要巨额广告投入。
第三件事更令人震撼,这些浙江人又开始像搜寻作战目标般研读地图,然后转道珲春。因为这里与朝鲜、俄罗斯交界,直通日本海,距离韩国又近,可谓是“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是吉林省未来唯一的开关通海区。看准目标后,他们就与当地政府洽谈,建议设立保税区,出台各项投资优惠政策,建立浙江工业园区,现已基本谈妥方案。明年3月,这些浙商将抱团赴朝鲜、俄罗斯淘金。
浙商的变
考察团成员们说,与浙商打交道的过程中,感觉新一代浙商与老一辈不同,就向陈俊请教。这位早年浙师大外语系毕业、后来放弃让人羡慕的公职自费留洋的浙商告诉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老浙商身上的精神徽记,新浙商早已不是摆地摊的那一代了。
陈俊总结,新浙商身上有三个特点:科技型、信息型、智慧型。老浙商从商做企业从一点一滴开始,新浙商不一样,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甚至留过洋、学过EMBA,创业领域不再局限于家庭工厂和办市场了,而是大量跻身高科技产业,比如互联网领域内阿里巴巴是浙江人做的,大名鼎鼎的博客就是义乌人方兴东操盘的。新浙商是信息型不用多说,新浙商有自己的“二十二条军规”,看央视宁愿不看焦点访谈,也要看新闻联播,因为其中包涵着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信息。
说新浙商是智慧型的,还因为这些新浙商投资有自己的“三从四德”。浙商投资三原则是:一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二是交通发达的地区,三是目前尚无大量浙商涉足的地区,在这三条原则中,前两条最起码要占其一才具投资价值,第三条则为补充附加条件。浙商投资还有“四化”:科学化论证、规范化操作、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新浙商已经是完全是现代商人。
浙商的不变
浙商在变,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呢?有!与创业初期的祖辈父辈一样,新浙商的吃苦耐劳精神没变;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斤钉?相对于鲁商、徽商、粤商等知名商帮,新浙商的团队精神没变,浙商最不屑单打独斗,他们喜欢化零为整,抱团作战,正是这样,浙商才纵横商海,成为眼下“天下第一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