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瘦瘦,说话时夹杂着古诗词,这是张祥峰的印象切片。很难想象,这个1976年出生,属龙的28岁年轻人,却拥有几百万的身价,而且正计划着把经营的植物蛋白产业做到国际市场上去。
除了事业,我没什么爱好,惟一让我睡不着觉的就是企业不够大不够强,我一直寻求期待好项目、好机遇的出现。”张祥峰直言不讳。
婚庆相关的6个商机 创业家的四句金玉良言
22岁掘得第一桶金:20多万
1995年,19岁,张祥峰从山东畜牧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兽药厂跑业务。刚开始的艰难和对社会的一无所知可想而知,“初入社会,请客户吃饭都不知道上哪个饭店,”张祥峰有些半开玩笑地回忆。
那时主要的业务在大西北,‘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出差就是几个月,一年在济南呆不了几个礼拜。有一次不到20天跑了2万多公里,对于当时跑业务的艰辛,他记忆犹新:从济南到呼和浩特、到成都、到乌鲁木齐、到厦门等。每天都在路上,每天都在辗转,每天都要接触陌生的客户,“那时靠的是毅力和不怕辛劳。”
付出和汗水是成正比的。经过三年多的砺练,到了1998年,他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20多万。“那时,每个月收入都比较可观”,回忆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张至今还感自豪。
我喜欢看中国富豪榜,当年刘永好、张宏伟印象最深刻,张回忆说,“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正是这些富豪的财富、经历以及故事给了张创业的激励。1998年年底,他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了第一次掘金的地方,倾囊而出20多万的原始积累与济宁一家企业开始了六年的合作。
困难时,挺一挺就能过去
我们供货的厂家是饲料企业,制造饲料需要几十种原料,我们负责生产和供应原料中的植物蛋白等十多种原料,张和他的伙伴选择了农业和饲料产业结合点的半成品加工,这让他们的定位标新立异。当时难度最大的就是产品的市场推广。为了和东北的一家大型饲料企业合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祥峰远赴东北七八次。
第一次去,面都没让见就碰了钉子回来;第二次去,被告知,已经有固定的供货商,嫌他们的企业规模太小;他们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奔赴东北,通过各种方式沟通;当第八次赴东北时,他们的诚心和坚持不懈感动了那家企业,人家试探性地让他们给供一车皮的货。
最让他们兴奋的是,当年年底,辽宁那家企业让他们发十车皮的货过去。张祥峰不得不贷款进原料加班生产。机遇的大门终于向他敞开。当时,那家企业虽有固定的供应商,并合作得非常好,但我们要学会见缝插针,这样就可能成功。
还有一次,他们为天津的一家企业供货,当三车皮的货品到达天津后,被企业认定不合标准,拒绝接货。如果运回来,光运费就一大笔,还不如扔掉呢,但扔掉又与心不忍。万般无奈之下,张带着公司的工人,赶赴天津,租赁了当地的厂房设备重新加工,昼夜不停,与工人吃住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完工,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那时做市场的确非常辛苦。为了一个业务,他和朋友曾开着微型面包车远赴廊坊--石家庄--沈阳--长春--大连,一个面包车在高速公路上日夜兼程,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但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公司在超常规成长。
困难时,挺一挺就能过去,张祥峰如此总结。很多的成功就在于比别人多坚持了一会。正是由于张祥峰不辞辛劳,在合作的六年中,他积累了数百万的资产。
拒绝“小富即安”
经营数年,直面成长压力,拒绝“小富即安”,成了张祥峰的商海性格。正是在这种性格的作用下,他最终放弃了与朋友的合作,而是自立门户,独立打拼属于自己的天空。
今年3月份,他拿着100万现金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公司--济南恒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之所以叫恒生,在他看来还是希望企业能“恒久生存”,做个百年企业。他注重亲情化管理,对于员工,他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并和员工一起吃饭,这与热播的《大染坊》中的一些管理方式不谋而合。
尽管刚注册的企业虽只有7亩地大小,只有10多个员工,但张祥峰雄心勃勃:明年企业的占地面积将达到30亩,工人将达到50多人。“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时不我待,我们只能超常规发展。”
企业虽然才起步,但他的眼光已触及到国际市常现在产品利润在国内比在国外低好几倍,所以我想全力以赴做国际市场,眼下,他的心思是寻求一个有资金、有外贸经验的合作伙伴加盟,把他的恒生共同做大。
老板对话
创业时,70年代人靠智慧
张祥峰喜欢读书,在和笔者的谈话里常自然地引经据典,而且说得一字不差。这让在场的人们惊讶不已。
火车上读书
笔者:你整天都很繁忙,凑什么时间读书呢?
张祥峰:其实,不论是当业务员,还是现在做自己的事业,都整天来去匆忙,主要的读书时间就是在火车上。初做业务时,在北京火车站看到一本书《联想为什么》,当时就买了下来,在火车上就看完了。当时对我很有启发意义,那本书很有煽动性,而且以联想为背景,叙述了中国经济的成长与未来,印象特别深刻。
爱看史书
笔者:你喜欢看哪些方面的书?
张祥峰:我喜欢看史书,如《二十六史》,还有曾国藩的《挺经》、人物传记、哲学等,如刘邦、项羽、韩非子、毛泽东等,当年能把毛泽东所有的诗词都能背下来。同时,从这些人、这些书身上获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双赢、如何求同存异的哲理,让我认识到面对困难,只要挺一挺就能过去。
60年代人靠机遇,70年代人靠智慧
笔者:你创业的原动力来自哪里?你认为60年代人创业和70年代人创业有什么不同?
张祥峰:我创业的时候,是199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创业成风的时候,下海的同行比较多,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义无返顾地下了海。两代人创业的区别,可以说,60年代的人靠机遇,70年代的人靠智慧。六十年代人的创业集中在1990年代前后,当时国内经济处于转轨时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只要有胆量,一般都能成功;而七十年代人的创业集中在1995年以后,市场相对比较规范,各种行业竞争都比较激烈,如果要成功,没有过人的智慧是很难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