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启蒙者《数字化生存》的作者MIT媒体实验室的创始人也是搜狐公司的投资人-尼葛洛庞帝第三次访华,并于4月12日与搜狐董事会主席、CEO张朝阳先生一起走进清华,畅谈网络和IT的现状和未来。以下为张朝阳先生的精彩演讲。
这么多年,走到外面回母校的时间很少,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16、7岁的时候渡过的五年的时间,在清华。这对人一生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会非常有影响。很多的同学和朋友们都是早年的同学,记忆非常的深刻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我想谈一下跟尼葛洛庞帝和搜狐网相关的一些可能还不被人知道的一些故事。这也能够反映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段非常有趣的历程。实际上当时1994年我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时候,因为一些其他的朋友都去华尔街工作了,我比较幸运在1994年这样一个全球互联网的元年,整个互联网变得不是那么对计算机的学生可能熟悉,但是对大众比较陌生,突然用一个页面可以点击浏览。所以我想成立一个公司,融资了半天也没有融到,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也没有什么资源。所以又回到了不去创立公司,找了工作。当时我的导师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我说希望找一个与中国有关的事情,并留在这个学校,当时就到了一个工作,这个项目就是商学院怎么和清华的经管学院或者是国内寻找一家进行合作。后来我还是决定回国。在国内融不到资金,就到美国去,找到了两位投资者一个是尼葛洛庞帝一个是罗伯特,我谈了很多的风险家,他们都觉得我这个东西不太相信,最后落实的就是一个“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尼葛洛庞帝,非常的有前瞻性,像投资联线一样,在很早就投资了投资联想杂志。看了我这个还不错,就给我投了一点钱,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尼葛洛庞帝在世界上的影响,我想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故事,尼葛洛庞帝第一次访问是1997年的2月份,当时尼葛洛庞帝是投了2万美元,另外5万美元是到中国来看一看,再决定投。他看的时间就是1997年的2月,这样的一个访问是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当时的公司叫爱特信,在这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元年是的1997年。在这之前中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网络公司就是瀛海威。张树新领导的瀛海威1997年的400年,而我们当时知道4个人。它这个瀛海威的模式对互联网的看法也是不太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他认为是单独的用计算机拨号,下载信息就叫做网络。及上互联网面临的是一个全球的公共平台是一个新的大陆,人们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这才是一个概念。瀛海威当时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是他们非常的善于营销,当时出版社就说把这个书引中国来,投资就找到了我,说能不能把他请到中国来,我说他本来要给我投一些资,作为一个出版商一块成立,当时还找了信息化联系会议的一个领导小组。
搞这个活动没有人赞助,就找了很多的企业,最后找到了张树新的瀛海威,瀛海威一想也是一个高技术的网络公司如果能和MIT合作非常的好。所以张树新就比较激动,他们就形成了一个领导小组,包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出人跟瀛海威,爱特信只是一个协办的单位,我们就组织了一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论坛,这个论坛瀛海威是组织一个40个人的营销部门,组织了两个月的时间。从那儿之后,瀛海威就开始走下坡路,而爱特信就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关键点。就是从早期的封闭平台走向一个开放的平台,经过97年一年的探索,我们决定不与电信为敌,而是合作的态度。因为瀛海威是为敌的态度,我记得当时特别大的一个市场活动,瀛海威善于造势,让尼葛洛庞帝来访问瀛海威,说要发一个电子邮件,当时一上网半天连接不通,因为它得先用一条64K线联到刚刚建的一个公共网,所以老联不上,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
97年之后,我们必须与电信合作,把第一台服务器,搬到了刚刚建成的一个中国互联网的主办网上,开始建一个网站的概念。有了网站的概念以后,我们又经过了几个月的探索,我们也试图放一些内容,发现看的人也不是很多,后来尼葛洛庞帝回去以后也决定给我投资了,另外5万美元也投下来了,他说还是到美国看一看美国的网站是怎么建的,我访问了热联线,就是尼葛洛庞帝早期投的联线杂志。这是非常的前卫,他们有一个数字的版本,是一个网站,这个当时是全世界访问量第二大的网站。后来因为是一个姊妹公司,因为他也投资了我的公司,那个公司又是联线杂志的数字版,他们也很热烈,我也访问了他们,他们也回访了。
97年6月份的时候我们搞的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已经开始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比较媒体的圈子,当时有一个媒体问,说你们公司构成是什么样的,他说我们有150人,是有80个记者,这80个记者每天有大量的文章给访问的网民看。经过那次访问以后我说你们有那么多的记者你们的成本肯定很高。所以我不能走这条道路,在97年2月份的时候我们决定不走瀛海威的道路,而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网站。第二,在网站上面你是填充一些内容还是不是做内容,我从他们的这次访问体现的一个反面教材我发现他们的成本太高了,我同样去美国还见到了另一个人,见到了杨志远,去拜访了Yahoo,他们给我的印象非常的深刻。他一直想怎么进中国,一直也没有搞清楚,因为他是在台湾长大,对国内政治环境比较害怕、敏感。所以我当时问他你的中国策略怎么样,他说也在想。我回去的时候,一方面从这个当中得到的反面的教材,不做内容。后来我发现我几百万的访问都是在看连接而没有看原创的内容,就给了我一个启示。后来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不做原创的内容,干脆就是连接分类从7月份就开始连接分类,连接到11月份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产品太重要,就把其他的原创的内容,刚开始把这个连接分类叫指南针,当时还跟清华计算机的系主任讨论。到11月份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指南针命名为搜狐,因为我要搜索。我说不是有一个Yahoo吗?我干脆就叫Sohu,我还问同事怎么说,他们说不怎么样。我说还是要坚持这个。
那个时候我们产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不做原创就是把互联网本原的能量是出来。就是让整个的全民在网上建网站而且这些网站为我所用。我就不用雇很多的记者写文章。这样是一个互联网的连接的精神。互联网的意思就是大家共享东西。所以分类、搜索以及最后很多的社区才是互联网精神真正的体现。而任何的想法,把互联网当做一个简单的出版工具,像热联想就是一个很好的出版工具都没有把互联网本质的东西是出来。后来的热联线也卖掉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第一是建网站,开放平台。第二建网站以后不做原创内容,而是做分类连接和网上共享。最早期基本上尼葛洛庞帝以及罗伯特的投资,还有介绍了Yahoo和热联线的关系,还把中国的互联网走上了一个有本质精神的互联网的道理。到98年2月25日我们把搜狐推出来。到3月份杨志远就坐不住了,就更大的面积的推向中国,那个时候Intel应该是我们第二期的投资者,我们在凯宾斯基有一个密密的会谈。我当时有一个技术经理和市场经理。我问技术经理说卖不卖,他说不卖,市场经理说太可怕的,还是卖吧,Yahoo来了。
我当时马上就看低了市场经理。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不卖。我们通过中间人沟通的价格是2000万美元,几年过去了,在中国互联网战场上本土起来的企业大获全胜而且抓住了新闻和无限互联网。一个跨国公司确实是因为汇报关系以及对本土市场的理解的不灵活性导致了很多。也看到当时我们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正确。现在互联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商业上的教材。就是第一次以一个百分之百的市场企业,很多人都是赤手空拳来做的。第二就是高技术,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样的一种原则和理念。同时跟资本市场最快速的结合,这样的话风险投资资本市常这些人又有很好的教育和雄心壮志。所以中国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是一个商战最完整、最剧烈、最充满戏剧性的教材。三大门户被证明是最后的幸存者,实际上第一批没有做大还是活下来的这样一批企业。我们希望五年十年以后最后的赢家是搜狐,最后还是一个管理文化的问题。我们认为现在我们的管理文化是我们的商业模式,以及整个员工这样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理念应该能够使得我们成为最大的赢家。所以我今天就先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