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多鑫、孙多森兄弟早年在扬州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他们依靠官僚家庭的背景,运输官盐,发了一笔财。然而,风险太大,他们决定另谋他业。
孙氏兄弟首先调查了当时海关进出口货物的情况,发现外国机制面粉的进口数量日见增多,每年要赚去国人70到150万两的关银。虽然洋面粉的售价是土面粉的4倍,但因其色泽洁白、粉质细腻,仍然很受国人的欢迎。而当时,在中国的机器面粉厂仅有3家,且规模都不大。当时国家为了鼓励工商,还对面粉业给予免税的优惠。孙氏兄弟一眼就看准了机制面粉市场的利润空间和广阔前景。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两兄弟还是毅然决定挥师东进、抢滩上海。他们把厂址定在苏州河边,这里水陆交通便利,且地价便宜。同时,他还考察了英国人的增裕面粉厂。这家外资厂1897年刚刚落成,现在正在试机出粉。孙家竟然有本事说动英国人,答应他们拿300担国产小麦试验。孙多森派人在该厂呆了两天一夜,详细掌握了制粉的全过程,计算了成本和赢利,为孙家的面粉厂刺探了军情。
1900年,经过了两年的筹办,阜丰面粉厂正式开张了。孙多鑫花5万两银子从美国买回机器,有钢磨16部,每天可出粉2500包,是英商增裕面粉厂的3倍。
除了外国设备和技术,精明的孙氏兄弟还敢于大胆吸纳国外人才参与管理,使阜丰厂的管理水平迅速提升。
面粉上市需要一个商标,孙氏兄弟想来想去,竟然叫做“自行车牌”,因为在当时的上海,自行车是个时髦的玩意,代表着速度。把自己的面粉事业比作自行车是个勃勃向上的好兆头。
为了让自己的面粉迅速占领市场,孙家兄弟一上来就打了个价格战。面对当时外国人的面粉厂用的全是进口的洋麦,阜丰厂洋麦和国麦混合,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而且价格便宜很多,他们把面粉拆成几斤装的小包,一家家饮食店、点心店去推销,很快就成功地打开了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