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一代
在“八大王”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被巨大的社会变迁所推动,却遭遇到严重的挫折。1982年1月,中央下发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当时的乐清县委便将“八大王”的商品经济行为列为大案要案进行查处。
在柳市镇嘈杂的街巷里,刘大源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讲述了他逃命天涯的遭遇。1982年8月的一天,35岁的刘大源早起上街,后面便有两人盯梢。当他看到墙上张贴的“狠狠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大幅标语时,暗自心惊。他作出了生平最为快速的决定,趁人不备钻进小巷,回家取出7万元现金来到河边,跳进一只机动小木船,亡命天涯。刘大源回忆说,逃跑时他身上只穿着背心和短裤。这一年,除了刘大源逃亡之外,其他7人都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被捕入狱,直到1984年才重新审理,或取保候审,或无罪释放。
当年下令批捕“八大王”和随后为“八大王”平反的是同一个人,他叫袁芳烈。这位对温州产生深远影响的市委书记20年后回忆说,当年,他带着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念头批捕了“八大王”,后又在实践中发现这几人并不是犯罪而为其平反。后来他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位置上离休后专门到温州,安排了3个小时会见“八大王”。“十几年前他们是轰动全国的‘八大王’,是我亲笔批文抓的典型案件,也是我亲自为他们平反的,他们给我上了改革之初最深刻的一课。”
值得关注的是,当年的“八大王”中,除“旧货大王”王迈仟于1995年去世外,其余全都健在。但与昔日相比,他们今天大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一个温商的创业之路
在“八大王”们受挫、动荡、喘息的时期,另一批精明的柳市人借助社会大气候的改变乘势而出,他们创办的企业后来居上,如日中天。与“八大王”们的创业遭遇相比,算作温州第二代创业者之一的王招富显然幸运多了。在瓯江河畔的汽笛声中,王招富的声音在话筒中沉静而干练。
“我的经历可能是很多温州人在外地创业都遭遇过的。”从商20余年的郑州市温州商会会长王招富对记者这样表示。
1981年从乐清芙蓉中学毕业后,王招富就进入了乐清白龙山林场工作,当时他只有17岁。两年后王招富开始到外地另谋出路,做过养蜂等事,但总是觉得没有施展才能之地。
1986年,王招富和妻子到郑州振兴商场租了一个柜台,经营服装生意,第一年由于没有进行细致的成本预算和及时捕捉到郑州消费市场动态等诸多因素,生意亏损了。夫妻俩没有气馁,凭着温州人敢想敢干的精神,第二年就改为自产自销的方式,夫妻俩起早摸黑,省吃俭用,自办了服装加工厂,终于积累了一部分资金。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又开始经营舞蹈鞋,这在郑州算是独家生意,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1994年时,王招富发现敦睦路一带商业基础很差,没有商店,但是这一块的人流量却非常巨大,他看中了这里的市场发展潜力,就租用了这些地,合资建起了几间店面,总共面积约400平方米,仍然经营他最得心应手的服装生意。对当初这一决定,王招富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做生意,眼光要准,看准了就要大胆去做。事实也证明王招富眼光的独到。不久,这一带的商场很快形成了气候,发展成为郑州最大的服装市场,服装不但在河南省销售,并且扩大到周边的几个省份,还带动了皮装生意的热销。王招富公司的营业面积扩大到拥有商城大厦5楼和天然商厦4楼约2500平方米。
“这期间,我也遭受了一些挫折。”王招富说,1989年,因为生意红火,招来绑架勒索,后来还曾被地痞流氓抢走了商铺。1998年,王招富受温州市经协办和郑州市工商联合会的委托,开始筹备郑州市总商会温州商会的工作。1999年,郑州温州商会成立,他当选为会长。“现在生活在郑州的温州商人有5万多,分布在各行各业,成立商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他们的利益呐喊和维权。”
王招富创业之路,折射出了温州商人在外创业的艰辛和成功之道,具有了观察温商的标本意义。温商第二代以及以后的创业者们无论在心理还是在事业上,再也没有了“八大王时代”的心理负担,民营经济自此一马平川。
温州经济的民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