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管理文化的繁荣,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西方管理科学发展迅猛,形成众多学派和管理理论。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国内对企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升温,众多企业竞相学习效仿,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名词术语充斥管理界,什么“核心竞争力”,什么“末位淘汰制”,什么“客户关系管理”,“定置管理”等等,大有不知道这些术语就不懂管理之势。但我认为千万不要迷信管理理论,而是要正确地对待。
不迷信管理理论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客观、正确地认识管理理论的作用。
一是不要夸大。管理理论不是万能的,不要夸大管理理论的作用。不要以为学了两年MBA,懂几个管理理论,知道几条管理观点,就可以把企业搞好。理论和实践还有很大差距,知道不等于做到。曾听说有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培训了成千上万的管理者,后来被高薪聘请去担任一家大型企业的营销主管,结果搞得一塌糊涂。
二是不要跟风。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跟风,似乎不如此就不是与时俱进,不如此就不懂管理,不如此就不是企业家,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口号,甚至有些政府机关号召或要求企业去做。一说学海尔,就全国学,全民学,不管哪个行业,不管哪个地区,都去参观,都去学习。学习当然不是坏事,但也不是一学就灵,如果盲目地学,没有针对性地学,把这种做法推向极致,就会劳民伤财,甚至适得其反。
三是要做到。不但要知道,关键要做到。对于一些管理理论,学要比不学强,知道要比不知道强,但关键是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工作做到实处,才有意义,才会产生效果。曾闻某省组织考察团赴山东学习取经,得到的答案很简单:“我们的经验都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只不过我们做到了…”。海尔的经验其实也很简单,大家都在学,也都知道,从海尔定律到星级服务,从质量管理到流程再造,从“真诚到永远”的客户理念到“不厌其烦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企业精神。但又有几个企业真正做到了呢?
四是要适用。不但要应用,关键要适用。学习管理要有自身特色。所谓特色不是刻意与众不同,而是要适合企业自身的特有情况,即适合自身实际和发展。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其通用性和共性的特点。但具体到每一家企业,行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坏境不同,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照抄照搬,要学习的是实质内涵,而不是表面的东西,否则就会落得东施效颦的结果。
事实上,当前在国内很流行的这些管理术语,在国外很多人不知道,那些很流行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也仅是局限于个别企业,并不是所有企业全部照搬。比如“末位淘汰制”,是通用电气公司的管理方法之一,这种制度与韦尔奇所推行的通用文化理念相吻合,对通用电气公司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美国大多数企业没有采用“末位淘汰制”,照样运作得很好,也很成功。由此可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管理的关键在于通过整合企业所掌控的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关键要符合企业实际,适合企业自身状况和发展要求,把管理的各项工作,统一到“整合资源,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面来,否则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