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成时尚的时候,有一个词也逐渐流行起来,这就是“财智”。笔者查阅了很多词典,没见哪一本收录了这一词条。可见这是一个很新很新的字眼。进而在网上搜索这个“关键词”,其结果可谓铺天盖地。联系使用了这个词的上下文,我想得出的词解应该八九不离十--“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或是用智力打理财富”。
如果把人们对财智的推崇理解为人们赞赏用头脑赚钱,那么反过来推敲,是不是也意味着人们承认了另一个事实,那就是理财不是个力气活儿。
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是因为我们今天确实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用体力理财。比如说,当银行发售国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凌晨就在银行门外排起的长队;当超市促销比正常价格便宜了几块钱的色拉油时,抢购的人群会将超市的玻璃挤碎。当然,除非你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外星人,否则是人都会存在逐利心理,此乃人之常情。只是,这样的付出以及这种付出背后隐藏的风险,与最后的所得是否成正比,不知谁会在行动之前做好冷静的权衡。
决定实施理财行动的前提,一定是理财者认为出现了获利的机会。国债的免税政策以及比同期储蓄利率高出的点差是机会,便宜的色拉油当然也是机会,一个可以多赚点,一个可以少花点,于是,人们为了得到这样的机会决定实施理财行动,而行动的方式就是拼体力。但是,在大家共同发现了机会的同时,他们是否也共同注意了另一样东西吗?那就是成本。
在西方经济学对成本的划分中有一项叫“机会成本”。保罗·A·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对“机会成本”的解释是:“一项决策的机会成本是作出某一决策而不作出另一种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当购买国债的人作出深夜排队的决定,当发现便宜色拉油的消费者决定挤进人群抢购的时候,他们放弃了什么呢?显然,是休息,是安全。人休息不好可能会生病,忽视了安全可能会受伤,结果可能为此花费的比得到的多得多。那么这种放弃还值得吗?我们仍然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在《富爸爸的52个忠告》这本书中,除了一些非常直接的致富建议,还对那些想发财的人们提出了一些似乎与理财不正面相关的忠告,比如:正确的择偶;培养正面的个性;要有良好的教养;真诚待人;树立良好的心态;抵制权威人士对你的负面评价等等。这让我们相信,一个人在财富上获得成功,仅靠机会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一个人的智商可能是先天决定的,但一个人的智慧可以在后天的不断培养中得到提升。还记得吗,一个高明的足球中场球星,可能不是场上跑得最快的,可能不是场上力气最大的,但他一定能在没人注意的地方最先发现机会,然后把球传到那里,发起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