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陶瓷行业中,艺术陶瓷以其质高形美的特色及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青睐。但随着建筑、日用陶瓷的崛起,艺术陶瓷的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这些应用更广泛、市场空间更大的新兴陶瓷产业。曾经令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陶瓷,也开始走下艺术的神坛,接受市场的洗礼。
1、国运兴衰关系陶瓷发展
艺术陶瓷承载着我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体现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珍品。艺术陶瓷的发展,以唐、宋、元、明、清五代最为繁荣,期间制陶工艺技术渐臻成熟。唐三彩、五大名窑宋瓷、元青花、明代彩绘瓷、清康、雍、乾三代的粉彩、珐琅彩、德化白瓷等,就是其中的鼎盛之作。自北宋开始,景德镇就成为宫廷御瓷和民窑集中地,景瓷素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之美誉,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驰名世界。
陶瓷的兴衰与国运息息相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严重摧残,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制瓷工艺基本停滞不前,此间也未出现受人瞩目的艺陶佳作。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扶持传统产业,陶瓷工业重获新生,大型国有瓷厂、陶瓷研究与教育机构、陶瓷艺术馆纷纷成立,民营陶瓷企业和手工作坊迅速增加,当代名家陶瓷精品不断涌现,新工艺新产品得到积极推广开发,一些失传多时的传统工艺也得以恢复。“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等,便是这时期发展的产物。随着建筑、装璜、收藏等行业的发展,艺术陶瓷以其质高形美的特色,正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并受到青睐。
2、艺术瓷增长缓慢
目前全国已形成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几大艺陶产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陶瓷分会8月份公布的“2007年上半年全国出口艺术陶瓷产品企业前50名”排名中,几大产区均有企业上榜,其中河北唐山亚利陶瓷公司独领风骚,不仅成为唐山产区唯一一家上榜企业,更连续两年蝉联榜首。广东23家企业入围,是出口最活跃的艺术瓷产区,其中潮州独揽10家。福建产区坐拥18席,厦门企业居多。景德镇今年终于打破2006年无企业入榜的尴尬,江西陶瓷出口公司、景德镇海畅法蓝瓷公司双双上榜,各列42、43位。
2006件全球艺术陶瓷产量为70亿件,中国产量为59.4亿件,47%的艺术瓷用于出口,是世界上公认产量最大的出口大国。而据海关数据统计,2007年1-10月,我国陶瓷产品出口总额为53.91亿美元,同比2006年的50.07亿美元,增长了7.68%。其中艺术陶瓷5.47亿美元,占比10.15%,同比下降16.39%,出口平均单价下降10.35%。艺术陶瓷今年出口明显滑落。而在2006、2007连续两年的陶企出口前50强中,也鲜有艺陶企业上榜。艺陶企业在生产规模化、年总产值方面明显落后于建筑、日用陶瓷,增长缓慢。
3、艺术与市场的矛盾
(一)专业销售渠道缺位
纵观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艺术瓷的沉淀厚重,远非建筑与日用陶瓷可比。但近年来,艺术瓷在市场洗礼中却历经波折。以曾风光地限的艺术瓷基地景德镇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其陶瓷业曾以年仅2%的速度增长,远不及同时期广东潮州、佛山等新兴产瓷区。自国有陶瓷生产萎缩后,大大小小的私人作坊在景德镇遍地开花。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景德镇目前有小型作坊近三千家(当地媒体报道是4千多家),平均注册资本不到20万元,因技术、资本、设备等原因,作坊生产难以实现工业化与规模化,往往求量不求质,不仅使景瓷产品系列化、配套化的优势丧失殆尽,还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事件,艺术创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行渐远。
而从传统国企中分离出来的几大民营陶企,失去政府包销包购,再加上因国企改革后引起的外销萎缩,其销售渠道几乎名存实亡,大量精美景瓷尘封仓库,积垢蒙尘,“藏在深闺无人识”。长期专注于工艺改造的企业家们,要么面对市场经济的突然冲击手足无措,要么各自为战,行业内也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市场来担当渠道销售的重任。
而这种“会做不会卖”、市场意识不强的烦忧,也波及各陶瓷大师。目前,除具有收藏价值的古瓷和当代顶级大师的作品可通过拍卖市场公开交易外,其他出自各家之手的艺术瓷大都没有正规渠道销售。而艺术陶瓷的巨大市场价值催生了大量不当渠道,对艺术陶瓷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由此可见,正规销售渠道的建立、艺术之外的市场运作模式的适应,对于如今的艺陶企业与陶瓷创作者,都显得同等重要。
(二)人才结构单一
在一些陶瓷基地,陶瓷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陶瓷行业从业人员急剧增加,陶企中的中层管理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大多出自一线车间。陶瓷艺术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亟待强化。从全国现有的几家陶瓷院校的招生规模看,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以中国唯一一所综合性陶瓷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每年向社会输送近万名各层次陶瓷专业人才。而在专业设置上,除景德镇陶瓷学院设有与陶瓷相关的文学、艺术、经济、管理等完整专业体系外,其他几家陶瓷院校的专业结构都不完整,往往只设立工艺专业,市场营销、美术等关系密切的专业均未有涉猎,导致人才结构单一,这也直接影响企业在营销能力与技术创新上的不足。
而在民间“师带徒、父带子”的传统传授方式也受到冲击。一些陶瓷世家面临着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处境,他们中的下一代似乎对制陶并未表现出太强烈的兴趣,这很有可能形成传统工艺陶瓷逐渐淡出的趋势。
(三)工艺创新不足
景德镇向来不乏陶瓷大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景德镇共有11位榜上有名,这使得景德镇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人数增至23人。但景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却指出,许多陶艺名家习惯于埋头创作,很少走出去,他认为,当代名家应多加强与国际同行的相互交流。
无独有偶,一些艺术瓷生产企业也被批评为工艺创新不足。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会长黄云鹏就曾表示,景德镇的花瓷生产仍沿用老的工艺,光洁度不够,亮度不够,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花瓷技术是烧低温瓷,而景德镇却仍在大量沿用古老的高温瓷生产,不仅耗费能源、成本高,而且标准难以统一。“景德镇致命的问题是原料标准还不够,陶瓷的釉面难以保持统一,陶瓷的造型高温烧成的时候,变形比较大,黑点比较多,充分反映景德镇的原料工艺没有标准化。”除工艺落后,产品也缺乏创新,市场上的许多产品还停留于五六十年代的工艺和花色。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工艺陶瓷的价格水平。
( 四)原料面临瓜分
相比于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在原料上要求更高,一般采用优质高岭土。但据统计,我国现已探明的优质高岭土储量中,未开采的优质高岭土不到15亿吨。加上近年来,佛山等地的建陶巨头为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之困,纷纷圈地大江南北,这些企业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当地陶土资源的消耗进程。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也倾斜于工业化程度高、产值可观的建筑、日用陶瓷等。艺术瓷生产面临着内外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