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赖军华来说,“公费”剪报的日子是幸福的。如今自立了门户,承担的风险无疑要大得多。所谓剪报服务中心,毕竟是类似手工作坊一样的小买卖,成本一高就难以承受。对于如何降低成本,赖军华有他自己的一套。
首先是在“原料”上做文章。剪报需要订阅大量的刊物,而如果经常投稿,跟各报刊杂志社搞好关系的话,就能得到免费的赠刊。96年时赖军华还自费订阅了一百多种刊物,今年他手头有90多种刊物,自己花钱订的却只有80多种。
其次,这信封、稿纸、浆糊里也大有学问。给一家刊物荐稿,稿件数量不能太多,太多编辑就看烦了,即使稿件再好也不会用;而投得太少又不能充分发挥8毛钱邮资的效用。寄一封平信(邮局规定重量不得超过20克)8毛钱邮资。赖军华经试验发现,装8篇稿子信的重量绝不会超过20克。同时为了不超过20克这个“极限”,赖军华用的信封和稿纸都很薄,剪贴报用的浆糊都很少——真可谓“点到为止”。
不过单靠这两项,节约的成本还是很有限的,真正要节约成本还得靠“命中率”。赖军华研究了上百种报刊杂志的风格,得出这样的结论:东“新”、西“老”、南“洋”、中“花”。意思是说,海派文摘喜欢采用富有新意的噱头;黄土派文摘则欣赏革命老传统;港派文摘追求洋气十足;京派文摘是“新老洋古”统统都要。一旦拥有了这个秘密武器,赖军华基本上是一打一个准儿。
去赖军华家采访时,见到他一家老少齐上阵其乐融融的样子,想想他每天发出几百封信、收到几十张汇款单的惬意劲儿,我真有心拜他为师。赖军华于是将一本集十几年剪报经验编写而成的《剪报秘笈》送给了我。如今,我每天也能收到十几份汇款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