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卿是个文质彬彬的人,很像他一手塑造的品牌“石头记”,听起来不那么张扬却有点个性,看起来不那么奢侈但有点气质。
来自台湾的“石头记”真石饰品专卖店从1998年开始以一种“不伦不类”的姿态杀入内地珠宝首饰市场,并迅速得到一群少男少女的追捧。随后,红白相间的繁体字的招牌便明星般地铺满中国各大商业步行街。
早几年就有人预言:所谓时尚,就是迟早要过时的!危言耸听之下,“石头记”的专卖店反而越开越多,至今已有600多家。
2005年,苏木卿把广告做到了央视黄金时段,招标现场,很多记者把苏团团围住,问得最多的是:“石头记究竟是做什么的?”苏很儒雅地回答:“我们做的是平民珠宝。”
把玉器卖到杂货铺
石头记孕育于上个世纪70年代,台湾的经济慢慢起飞,工业化的脚步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尤其是繁荣的玉器加工业,一度占据了世界80%的市场份额。苏木卿三个在浊水溪畔长大的兄长走出偏僻的农村,在基隆市郊开了一个小作坊,为顾客加工玉器。
苏木卿来到兄长的作坊“打工”已经是十几年后的事情。1983年,苏揣着台湾成功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一脚踏进了生意场。此时,玉石加工产业已经在当地延续了数千年,并且没有人觉得应该改变些什么。苏木卿加盟的这一年,这家作坊开始了第一次质变,组建成为台湾圆艺珠宝有限公司,产品主要销往美国等发达国家。1986年,成立仅仅三年的台湾圆艺珠宝有限公司,资产达到台币2400万元。
但好景不长,繁荣仅仅是昙花一现。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圆艺珠宝有限公司管理层的素质没有及时提升。同时,宝玉石界的竞争日益加剧,蜂拥而至的同行们互相压价抢夺市场,利润空间越来 2000 越少,1980年代末,台湾经济泡沫破裂,圆艺珠宝有限公司20年的积累几乎被耗尽。
苏木卿没有退路,只有从头再来。他选择了到内地发展,成为最早到内地投资的台商之一。
1990年代初的内地,改革开放虽然已经进行了10余年,但对于到内地投资,台商们还是犹豫的多,行动的少。
1990年,34岁的苏木卿来到广东东莞,以100万元人民币创办了广州圆艺有限公司(简称“圆艺”)。业务上,他做的还是熟悉的来料加工,凭着在台湾多年的经验和香港怡安集团主席黄达华的帮助,苏木卿在三年时间内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圆艺也在南中国站稳了脚跟。1993年10月,圆艺在广州建立了一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大型厂房,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准备在玉石界大展拳脚。
苏木卿刚刚找回了创业的自信,就遇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倒爷经济。圆艺在成都、南阳、沈阳等地建立有自己的批发点,但是,横行于各地的倒爷们随意掌控价格,把市场搞得一团糟,圆艺被捆住了手脚。苏木卿苦思冥想怎样直接面向消费终端,避开倒爷们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接近市场。
他发现,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才能赢得巨大商机。其实,苏木卿长期以来都在酝酿改变圆艺的销售方式,倒爷们的难缠加速了圆艺的销售转型。苏木卿刚入行的时候就想把玉器卖到杂货铺去,但当时这种自贬身价的做法简直是异想天开,铺子里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们是不会接受的。
1995年,苏木卿终于走出了重要一步,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品牌+连锁的经营模式,直接面向消费终端,但此时,苏木卿的企业尚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