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市场经济,潮起潮落,在周晓光身上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创富故事,也折射出了一个企业家动人的成长历程。
跑遍大半个中国,只想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
197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女青年周晓光凭着让家人过上温饱生活的想法,带着母亲的一句话:“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上东北等地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家里有5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全家十口人,任凭母亲怎样算,在那个年代,也只能保证全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在诸暨的一个小山村中长大的周晓光,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家中条件又不允许她复习再考。即便是有求学的机会,生活似乎也不允许她透彻地学点东西:读高中的时候,每到下午最后一堂课时,她就开始盘算着要去哪里割猪草,还有牛、羊也要放。 周晓光回忆说,当她走了6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义乌火车站,平生第一次坐上火车,那份兴奋竟多于第一次闯世界的茫然。事隔多年后,周晓光坐飞机从地球的这端到那端,犹如家常便饭,但回忆起当年坐火车时的心情,依然激动不已。 凭自己的勇气和自信,她让母亲借了几十元当本钱,做起了“跑码头”生意。一个女孩子出门自然比男孩子困难得多,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经常是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路,就这样,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之间,周晓光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周晓光回忆说,当时,她只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能使家里人过上好生活。 6年闯世界的结果,周晓光赚了2万元。
十年练摊,掘回了第一桶金
1985年,跑过三江六码头的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周晓光对丈夫说想安定下来了。于是,两人拿出了几年来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在东北卖绣花样的时候,他们看到东北女子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周晓光凭着女人的敏感以及同样的爱美天性,就选定了经营饰品。于是,丈夫到广东进货,她在义乌练摊。那种生意人的潜质渐渐发挥了出来。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店铺。事实证明,周晓光的眼光很准,没过多久,朝阳门成为义乌市中心的商业黄金地段。 出来闯世界时想要的几乎都实现了,孩子也出生了,似乎该满足该停下来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