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事与愿违。
自产品上市以来,所有铺货的地方一共没卖出去几瓶,销售受挫,厂家失去了信心,长时间的压货使经销商叫苦连天。流通渠道推广失利后,厂长带着人马奔招商会而去,参加了大小多场次食品博览会、糖酒会,两年下来,商没招到几个,在展会上产品也没卖多少,企业一度陷入“好产品为什么不好卖”的困惑之中……
在笔者接手“××酒”项目以后,首先对其近年来的经营活动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该企业在利用快速消费品的渠道模式来操作市场,即没有做到适销对路,同时“××酒”的产品概念一片模糊,没有明确的传播主张,成了“百病”皆治的“神药”,也就是说,没有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提炼出符合消费者利益的独特卖点USP,从而在产品类别中建立差异化,在众多的品牌丛中突围。
那么,在产品具备的上述功能中,到底哪个点对消费者(患者)来说是真正需要的?按其发明人和所有者——该企业的负责人的话说,“对各种症状的治疗效果都明显,都很好……”并且其产品包装上也标明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良药,大经销商也找了,保健品批发市场也铺货了,但就是卖不出去。
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问题逐渐聚焦。该产品卖点定位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良药应该没有错,为什么市场效果却如此之差呢?这就需要从“卖点”概念出发,溯根求源,细致分析这个“卖点”的本质特性。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顽症之一,一经患病将终生难愈。按理说,任何人对心脑血管这类疾病都不敢掉以轻心,有如此好的“良药”为什么他们会不选择呢?能治疗如此多的病症,能说是卖点不突出吗?
产品要有卖点,这是厂家已经充分考虑到的,他们在研制这个产品的时候,考虑最多的就是这个产品“有什么功能”。然而,在具体推广的时候,他们不是找出产品具备的独一无二的“卖点”去传播这个信息,而是怕把功能说少了,担心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所以产品成了包治百病的神药,“什么病都治,就怕什么病都治不好”,反倒失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这一点“三株口服液”早在10年前就给了消费者答卷,类似的万能神药早已失去信任基础,这就是不能有效执行USP策略的表现。
作为“××酒”,它的独特卖点是什么呢?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不是该产品不具备诱人的功效,而是USP没有准确提炼。首先,我们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生死攸关的重病,一旦发病抢救都来不及,医院的“120”大多是类似急症的首选,谁还选择“××酒”来治疗脑血栓或心肌梗塞呢?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作为中药炮制的“××酒”疗效再神奇,也没有医院的抢救措施有效得快。其次,一般人谁都不希望自己患心脑血管疾病,即便有患病征兆也不敢自己下结论,即用药的选择权不在普通消费者手中,也就不会选择“××酒”来预防。所以,既不会用“××酒”来治疗也不会用来预防,只能说“××酒”找错了对象说错了话,消费者不选择你是有理由的。
作为企业,应当多依重营销部、市场部或策划部的专业人员,老板自己有能力的不在话下,但也要防止陷入当局者迷的怪圈。有实力的企业最好借用外脑来决策。为什么呢?在这里我不是轻看企业的专业人员,而是他们没有与老板平等对话的平台,很大程度上“端人的碗受人管”,大多都是看老板的眼色行事,如果再遇上独断专行的老板,部下失去创造能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的好,提炼出有助于提升销售力的独特卖点则不难。
首先,要提炼产品的独特卖点,必须找出产品本身具备的持久的独特性,并且必须与竞争对手有着明显的实质性差异,然后第一个提出来,通过整合手段传播到消费者中间去。对这个卖点的诉求要通过准确的传播渠道,目的是通过提供独特利益攻占消费者的心智。例如“××酒”,经过调研,了解到该产品临床上有一个最好的表现,那就是该产品普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具有很好的缓解功效,因此我将“有效缓解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作为该产品的独特卖点,产品定位一经明确,营销思路立刻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