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将成为山东淄博市265家陶瓷企业的生死大限。按照当地政府的规定,任何一家陶瓷企业如果无法通过十二项环保验收,都将面临被取缔的命运。
素有“江北瓷都”之称的淄博是一个老工业城市,随着奥运临近,陶瓷业成了当地节能减排的首要“牺牲品”。眼下是一年的销售旺季,淄博市政府要求每一家企业必须经过关停整顿、环保改造、统一验收后才能开工生产。
通过这次环保大考显非易事。企业不仅要在两月内投入至少200多万元上马多套环保设备,还要承担停产带来的各种损失。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陶瓷企业将无法挺过2008年的春天。
环保重压
赵先生是淄博市淄川区建陶工业园一家陶瓷公司的董事长。每年春天销售旺季,他和员工总要加班加点。但眼下,他却不得不与周围的同行一起忍痛宣布停产歇业。
淄博是全国建筑陶瓷江北第一大产区,建陶工业园所在的双杨镇陶瓷企业分布最为密集。全镇共有125家陶瓷企业,几乎占整个淄博陶瓷企业数量的一半。
淄博市年初出台的 《建陶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规定,陶瓷企业必须安装煤气发生炉、大布袋除尘器和封闭露天料场等,以达到12项环保要求。从2月2日开始,当地政府要求对建筑陶瓷企业坚决关停,逐一改造,只有通过验收才能恢复开工。
经过粗略估算,赵先生企业为达到环保要求共需投入300万元。
然而情势绝非增加投入那么简单,从停产的那天起,各方压力纷至沓来。
由于银行顾虑企业是否能通过验收、维系生产,企业数百万的投入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只能由企业自筹资金。
最让赵先生坐立不安的是市场与客户的流失。以前春季三个月的销售额一般可占到全年收入的近一半。但今年旺季停产,此前与客户签订的供货合同无法履约,有的还需要支付违约金;许多客户看到企业停产,下半年的订单也转投给附近河北高邑、山东临沂的竞争对手。
按照规定,企业通过预验收才能进行试生产,截至4月20日无法通过验收的企业将彻底被取缔。由于大量企业集中采购相同的环保设备,使得当地相关产品一度脱销。赵先生在跑了6家供货商后,总算将环保设备采购回来并进行安装。企业也终于在3月3日那天通过了环保局的预验收。
赵先生这段时间的经历,几乎在每一个建陶企业老板身上重演。
根据淄博市环保局的数据,截至3月3日,环保局预验收了156家企业,通过了128家。记者在淄川区建陶工业园看到,仍有不少企业大门紧闭,全无往日开工时的喧闹。
个别无法支付高额环保投入的企业甚至选择了铤而走险——未经验收私自开工。3月8日,淄博市政府环保督导小组就在双杨镇一次查处了10家擅自开工的企业。根据规定,每家企业将受到10万元的处罚。这对于本就无力支付环保投入的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支柱产业与污染大户
建陶企业的污染主要是粉尘和含酚废水。由于建陶企业在淄博数量众多,粉尘污染在当地堪称顽疾。“吃不到海鲜,看不到蓝天,一年一人一个半头砖。”这个当地的顺口溜形象描绘了淄博粉尘污染之重。其中仅淄川建陶工业园一天就产生粉尘近千吨。
淄博市环保局宣教中心刘主任介绍说,“最初淄博陶瓷企业都分布在郊区,但随着市区的扩容,淄博陶瓷业与城市发展的冲突越来越多。”
淄川区环保局总工程师李长永表示,停产整顿确有断臂之痛,但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数百家企业相互推托、攀比,短期之内根本无法实现环保达标。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淄博GDP占全省GDP总量的8%,但能耗总量却占全省能耗总量的14%。可以说,淄博是山东省节能减排任务最重的城市。
按照山东省政府与淄博签订的责任书,2010年全市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动态削减55%,二氧化硫削减65%。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刚性的标准使得淄博环保的形势愈发严峻。作为污染大户的陶瓷业,更是首当其冲。
但陶瓷业已成为淄博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市陶瓷业年收入达200亿元,建筑陶瓷8亿平方米,年生产日用陶瓷8.6亿件。
部分建陶企业认为,《建陶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的12项环保标准年初才出台,有些设备又远高于国家标准,如高效大布袋除尘器,出口处烟尘要求每升空气中只有20毫克,远远高于200毫克国标。这些企业称,环保治理应逐步进行,265家企业在旺季停产整顿似乎过于严苛。
“在过去加快发展阶段,淄川建陶过分重视量的增长,把建企业、上项目放在第一位,容忍边建设、边污染、边治理。现在要痛下狠心,铁腕治污。”淄川区副区长王召槐说。
据一份陶瓷行业调研报告显示,淄博建陶业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在265家建陶企业中,年产量超过2000万平方米的寥寥无几。由于中小企业无力拿出资金进行环保治理,也使得整个淄博陶瓷业对环境的污染不断加重。
但因环保风暴而集中出现大量企业停产、转产,必将引发整个城市经济增长趋缓、就业压力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何应对,将成为淄博的管理者们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个头号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