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与企业家关系报告
对当下的民营企业家,放权是一种需要。
刘永好 “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
民生银行大股东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不再担任该行董事,是2006年金融圈内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接替刘永好位置的是新希望集团副总裁、董事王航,并进入民生银行战略发展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参与重大决策。
“我们集团内部有人说,何必呢,把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弄上去干什么?”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刘永好提起了当时的反对声音。
但刘永好坚持推荐王航作为新希望集团的代表进入民生银行董事会。“我觉得,第一,他专业,学经济的,原来做过北大研究生学生会主席;第二,他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过,对金融很熟悉;第三,他的学历、经历及其他方面都很优秀,也是集团的高管。应该让这些年轻、专业、优秀的人在第一线。”
对于这一安排的结果,刘永好很满意,“他表现不错。我觉得这挺好的,比我自己去做董事更好。”
刘永好经常提到,家族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制过程中,一定要在“加减法”上下功夫。他的“减法”,一是减持个人股份;二是把自己兼任的100多家子公司的总经理和200多家子公司的董事长头衔减掉,只任几家重要子公司的董事长。“做‘减法’就要放权。”对于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他几乎都不参与,放手让职业经理人去做。
“做‘减法’是为了做‘加法’。”刘永好的“加法”是——广招人才,培养人才,构建起一个精英职业经理人团队。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也在2006年内做了一次颇具轰动效应的“加法”——收编昔日手下爱将李一男。
李一男在27岁那年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被任正非寄予厚望。外界纷纷猜测李一男可能成为任正非的接班人。然而2000年底,李一男离开华为,创办了港湾网络,成为华为在企业级数据通信市场的主要对手之一。
李一男从华为内部挖人、违反同业禁止协议等做法,激怒了任正非,他下达了对港湾的“必杀令”。
由于华为的打压,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自身运作的失误等因素,港湾的境况日益困窘。在失去上市与被西门子收购的机会后,2006年6月,港湾无奈之下将核心资产转让给华为,李一男与任正非重新站在一起“第二次握手”。3个月后,李一男回归华为,出任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
在这一经理人与企业家关系的经典案例里,当事双方均对外界保持了沉默。这是意料之中的沉默,也是意味深长的沉默。经理人与企业家,转身之间,台面之下,皆为微妙。此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再好的公司治理亦不能免。任李二人由分到合,纵观此事件,抛却道德评判,其实两人的行为取舍都符合商业逻辑,到最后,沉默即为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