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申城出现了一种“怪现状”——很多年轻白领为缓解过重的压力,居然住进了精神卫生中心的“开放式”病房。专家认为,这种全新的减压渠道和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除了以传统方式被动接受病人之外,市精神卫生中心正准备推出积极干预的“心理援助计划”。
“开放式”病房似活动中心
昨天早上,记者走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身科四病区。大而透明的玻璃会议室,阳光充足的多功能活动室;病人们身穿着自己喜欢的服装,三三两两地悠闲走动;打乒乓的、练书法的、闲聊的,还有跟着“电视教练”做瑜伽的……要不是墙上张贴着“病区制度”和各种疗法介绍,记者还以为来到了某个社区活动中心。
主治医生薛伟告诉记者,为与病患拉近距离,医生也身穿便服。与一般精神病房最大的区别是这里的病人可自由出入。“其实病人很怕被‘关’,那种一道道门、窗外一道道铁栏杆的病房会压抑。他们都是自愿住院,病状也无需实行封闭,舒适的环境反而有助于病情。”
据了解,心理疾病患者住在与精神中心同一院子的心理咨询中心心身科病房。该病房自1988年成立至今,床位已从原有的28张调整至48张。来此就医的病人以年轻人为主,30%都是白领。
病人自愿入住想走就走
据悉,心身科“开放式”病房的48张床位,男女各占一半;病人每周有两次动力团体治疗、催眠治疗;每天上午,医生会个别进行针对性交流,下午则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唱歌、跳舞,或是画画、做手工、陶艺。“我们更侧重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为辅。”
薛伟说,住进“开放式”病房的人意识清醒,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大多只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开放式”病房不设置强制隔离与24小时警戒监控,病人完全是自愿入住,“我们这里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病人的日常起居不受任何约束,平时和医护人员一起去食堂吃饭,自由出入病房,随时可以回家,这些“特别之处”也让那些城市白领愿意走进精神中心解压。
问诊者多有明显“神经症”
据薛伟介绍,在这里就医的病人1/3是白领,而前来问诊的人,大都有比较明显的“神经症”,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厌食症等。薛伟说,尽管白领们观念比较开放,能坦然地走进“精神病院”,但是仍有不少人是瞒着家人和同事来的,对外则宣称“出国度假”或“到外地出差”。
据了解,心理疾病的治疗流程一般为:当感觉某些不适心理或行为习惯,甚至是“生理疾病”开始严重干扰正常工作生活,需要疏导和治疗时,可以先去心理科看门诊,医生认为必要时会推荐入住“开放式”病房;如果症状较轻、程度较浅,则可能只需要进行阶段性常规的心理辅导,无需入院。
薛伟告诉记者,多数人对“精神病院”还是心存芥蒂,他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我神经没毛病,干嘛要住院”,而直到有了“明显症状”才入院,“他们不愿接受事实,因此常延误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甚至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心理援助将进白领密集企业据了解,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能够正视心理问题并愿意接受治疗的人也只占有心理问题人群的少数。绝大部分亚健康的市民一方面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又因种种顾虑而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为此,市精神卫生中心决定“主动出击”。
考虑到白领工作压力大,还会遭遇情感、家庭等问题,市精神卫生中心正计划从白领密集企业着手,推出“员工心理援助计划”。“组织企业员工以座谈形式进行深入交流,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这将对于预防白领心理疾病的发生起到很好的作用。”薛伟说,在一些欧洲国家,“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已经运作得相当成功,而国内在这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中心已经在人员配置等各项技术层面做好了准备,有20-30名专业人士可以参与该计划。据透露,目前已有几家大型外资企业有相关合作意向。
受益白领甩掉抑郁和压力
日语翻译王女士今年32岁,她在心身科病房住了近40天。面对记者的采访,她非常乐意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治疗有效,所以希望能帮更多人,树立克服‘精神病’的榜样。”
2002年,王小姐患上产后抑郁症,“我习惯了以女强人的面貌示人,超级自信,从不求人,也不愿暴露内心的脆弱。”王小姐将所有苦痛都藏在心中,以致生育后经常失眠和哭泣。经诊断,王小姐为双向情感障碍,须以药物控制。但因未坚持服药,她再次发病,症状为躁狂、失眠、兴奋、话多、特别爱表现等,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自从住进“开放式”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她觉得自己如今已经康复。
今年40岁的高先生是国内某知名企业的高管,在别人眼中是个完美的成功人士。三年前的一天,在上班途中他突然感觉呼吸困难。“当时我未在意,以为是没睡好。可后来,心悸的症状越来越频繁,最后发展到只要进入密闭的空间,就会窒息。”高先生告诉记者,4个月前他鼓起勇气来到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并在医生建议下住进了“开放式”病房。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及心理治疗后,高先生已经基本康复。他说:“之前我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但没想到这里与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开放式的管理模式,让我完全没有压力,很人性化。”
xxxx胃溃疡或是“心病”薛伟告诉记者,心理问题除了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症状,还可能直接引起躯体上的疾病,这类疾病被统称为“心身疾病”。“头疼、肩背疼等是最常见的症状,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等已被医学界公认为是‘心身疾病’。”
现代医学认为,几乎所有疾病都和心理、性格、情绪因素有关。薛伟告诉记者,心身疾病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疾病。心身疾病患者往往由于消极情绪无法得到释放,长期压抑在心里造成某些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改变,从而引起一些器官发生病变。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表现出来的疾病,也大不相同,比如有的人表现为皮肤病,有的人哮喘,还有的人是消化道病。”薛伟表示,还有些疾病需要在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来,但无论如何,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薛伟提醒市民,如果发现自己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的弱点,如易暴怒、抑郁、孤僻等,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健全个性的培养;对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等情况的市民,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