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名牌推进委员会首次特别强调节能和环保两项指标,凡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中国名牌评比一票否决。
从国家建筑卫生陶瓷标准化委员会获悉,已于2007年4月底审议完毕的《建筑卫生陶瓷产品单位能源消耗限额》即将出台,而且作为陶瓷行业的准入门槛,将被定义为强制性标准。业内相关人士表示,“能耗标准”将对我陶瓷业产生重大的影响,新标准将全面提高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的能耗要求。据预计,新标准实施后,将有20%左右达不到标准的中小陶瓷企业被淘汰。
有资料显示,在陶瓷行业中,我国每百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1倍,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因此说,我国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艰巨,任重道远。
有关专家指出,依据中国的国情,陶瓷业完成减能减排任务的最关键重要的办法必须从:观念的转变、良好的产业政策、燃料的优化取向、技术装备的配套开发、环保与产业经济增长实行互补等等,即政策、科技、工程实施三者并施为良策也。
面对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陶瓷业如何应对?
政府推动,力促节能减排目标实现。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是国家一项基本国策,对此许多陶瓷产区纷纷制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方案。如广东省出台节能减排的工作性方案,提出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雷厉风行地推行节能减排。河北省确定30个左右重点县(市),制定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实施省级考核,县(市)长要向人民代表承诺,三年内完成达标任务,否则就要自动引咎辞职。
政府是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目标实现的主导,行业协会和相关部门需本着有作为的指导思想,从政策引导、制度完善、重点整治、税收政策等多个方面,多管齐下,齐抓共管,以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陶瓷行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唯有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着力做好节能减排这篇大文章,引导陶瓷企业加速创新步伐,增加研发技术投入,强化技术改造和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使陶瓷行业走向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企业行动,自觉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深入。节能减排对陶瓷企业而言,虽然任务艰巨,但大势所趋,不容改变。
陶瓷业虽然存在着诸多劣势,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也会发现,如果我们把节能减排艰巨目标看作挑战,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在眼前。比如:
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任务,可以促使陶瓷企业努力加速创新,在符合政府保护环境的要求下发展自己,努力缩短企业从粗放、高污染、高能耗发展方式上实现转变的时间,从而提升陶瓷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
可以促使陶瓷行业不断淘汰高污染、能耗大的落后产能,同时也提升了行业的准入门槛,这对提高产业集中度大有裨益,对提升行业竞争力,加速行业洗牌,促进行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促使陶瓷企业正视节能减排的正面效应,积极努力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加大废物的回收和再利用,这将成为企业增效的一个新途径,同时也要努力争取国家相关资金的支持。
可以促使陶瓷企业积极执行节能减排基本国策,履行节能减排“企业公民”责任,增添企业发展“第四要素”,即制定环保战略,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之一。
面对节能减排的艰巨目标任务,我国各陶瓷产区、各陶瓷企业纷纷采取了实际行动,如佛山一些陶瓷企业采取外迁的方式,实施产业转移,一方面缘于有些地区招商引资,优厚条件的诱惑导致企业自主外迁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迫于环保压力带领陶瓷企业寻找新“家”,但这背后的驱动力都是节能减排的压力。还有一些陶瓷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努力创新,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也取得了不斐的业绩。
陶瓷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是主要对象之一,也是极具潜力的行业之一,面对节能减排的“环保风暴”,逃避不是出路,也没有出路,唯有正视,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积极心态和敢为人先精神,履行节能减排责任,落实节能减排措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不断加大攻坚力度,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