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划上了一个小小的休止符:从今年10月起,为中国外贸服务了30多年的广交会“老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展馆将停止使用。
26日举行的广交会改革新闻发布会上,广交会主办单位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王俊文说,今年10月召开的第104届广交会将分三期举行,并不再使用流花路展馆,集中在2004年开始启用的琶洲展馆举办。
正在举行的第103届广交会的流花展馆里依旧人流如织。这里汇集着全国各地生产的玩具和礼品。五光十色之间,全世界数万采购商川流不息寻觅商机。
从1985年开始就参加广交会的瑞典老商人彼得·卓纳说:“我在这里转了20年了。当得知要离开这座熟悉的老展馆时,心中多少有些感伤。”
建成于1974年的流花展馆,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调集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修建而成,馆名由郭沫若先生手书。
从那时起,每年举办两届的广交会成交额占到了全国出口总额的十分之一,占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外贸名副其实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也是从那时起,建筑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的流花展馆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在30多年间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时代大步迈进市场经济时代的最佳见证人。
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和成就至今令人难忘:1980年,广交会开始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祖国大陆和宝岛台湾之间的贸易。
1983年的春交会,外商投资企业首次参展。
1984年和1985年,广交会分别获得意大利“国际墨丘利金奖”和西班牙“国际贸易奖”。
1999年,首次被外经贸部授予出口经营权的中国私营企业高举标牌,走进了流花展馆。
30年间,有多少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从这里走入全球市场,已经无法统计。无远弗届的影响力让这座蓝色玻璃墙面装饰的展馆被选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并被冠上了“流花玉宇”的美称。
但是,中国外贸的飞速发展,让这座承载着历史的老展馆有些不堪重负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外贸企业发展到60多万家,70年代建成的流花展馆摊位明显不足,传统的设计也不能满足布展的需要。
王俊文说,采购商不再愿意爬上四楼参观小摊位了中国参展商能拿出的展品,又大又精美,低矮的楼层和狭窄的摊位也安排不下了。
他说:“我们的外贸事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需要更新的设备和展馆才能满足。”
2004年,广交会第一次使用了琶洲展馆,据大会介绍,琶洲展馆的各项配套工程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竣工。第104届广交会开幕前,琶洲展馆a、b、c区将全部投入使用。
王俊文说:“这里能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服务设施,产品更为丰富,更为集中,便于采购商集中采购,提高采购效率,将吸引更多的国际专业采购商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