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博物院国宝之一泥质红陶彩陶罐,乍看之下,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件大约6000年前的彩陶罐为传说时代的“炎黄”勾勒出较为明晰的轮廓,让文明的坐标越来越清晰,表明了山西南部确实是华夏民族和中国文明的发祥地。
在全国范围内,如此经典的仰韶文化完整器是难得一见的,所以这件没有丝毫破损的出土陶罐就显得弥足珍贵。精美的纹饰到底出自何人之手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含义呢?
全国罕见的完整彩陶罐
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1号中心柜里摆放着一件国宝———泥质红陶彩陶罐。这件仰韶时代的彩陶罐1988年出土于晋豫交界处的黄河北岸、山西省芮城县金盛庄。
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与磨制石器、营造房屋、经营农业等活动一样,成为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这个时候,人们开始了定居的氏族公社生活,审美意识更加强烈,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这件彩陶罐就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遗存,它通高45.8厘米,口径35.5厘米,底径15.5厘米,泥质红陶,罐口较大,口沿外折,腹部曲斜,小平底。彩陶罐表面绘有黑色的直线与曲线组合而成的三角纹,纹饰结构设计巧妙,线条简洁流畅,充满了动感与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