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0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具有浓郁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德化陶瓷精品吸引了来往客商的眼球,白瓷洁白如雪,坚密细薄,红瓷鲜红浓艳,淳厚饱满,几乎每一件作品都形神兼备,娇艳欲滴,摄人心魄,娇贵的陶瓷工艺精品散发出越来越大的诱惑。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变化,让人们对工艺陶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工艺陶瓷渐成市场“新宠”,而市场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
■工艺陶瓷蓄势待发
在深圳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当代书画拍卖会”上,德化已故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许兴泰的绝作瓷雕《渡海观音》以起拍价五十万,创造了现代瓷雕的起拍价格纪录,最终以六十万成交。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春季瓷器杂项拍卖会”上,龙泉青瓷名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的作品“五管瓶”以38万元起拍,最终以70万元高价被一名东北收藏家收入囊中,创下了有史以来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单件最高价……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陶瓷艺术品市场蓄势待发。
记者走访德化陶瓷市场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逐渐升温,有眼光的收藏家和投资家将目光投向了当代陶瓷名家艺术作品。因为他们知道,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经多道工序的制作才能烧制而成,而一件上乘的艺术作品,更是要多年的技能经验和艺术修养才有可能完成。当代陶瓷艺术价值也被收藏界逐步认可,一些大师的作品更是被收藏家重金收购。
福建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徐少东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已从最初的生活日用需求,过渡到收藏需求时代。从生存要求到地位要求,从经济要求到文化要求,工艺陶瓷市场渐升温,很多陶瓷艺术家也摆脱了初期创作的尴尬,创作水平也越来越高,即使是日用陶瓷也日趋工艺化,工艺陶瓷的市场潜力正在逐渐被挖掘出来。
■市场运作待提升
“自己喜欢的作品不一定好卖,最终只能走市场路线。”德化年轻的陶瓷工艺美术师颜松柳一直致力于传统瓷雕的创新,力求传统瓷雕的现代化。他说,自己踏上瓷艺路之初,单凭个人喜好,创作了自认为很现代个性的作品,结果在市场上却跌了跤。在个人创作与市场选择矛盾的挣扎中,最终选择了个人思想与市场相结合。飞天艺瓷的郑彭雄也表示,在市场需求之下,依自己想法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少,市场与艺术的矛盾也让他有些遗憾。记者走访发现,其实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困扰着一两个陶瓷工艺师,陶瓷行业创作以迎合市场为主,经销商关注的是中低端消费品,高端艺术品的销售渠道并不畅,基本走收藏路线,最终市场选择才是硬道理。当然这也与目前大众的整体欣赏水平有关,但市场与艺术的矛盾仍是陶瓷艺术大师难以解决的困扰。
而另一方面,“会做不会卖”也是很多陶瓷名家的弱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将一件艺术精品以10万元价格售予他人,但购买者很快就在香港以50万元高价售出,这也让很多人重新审视工艺陶瓷市场。专家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艺术陶瓷制作者自身市场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国内没有一个畅通的销售渠道,能为艺术陶瓷提供合适的市场运作模式。
正规销售渠道的建立,艺术之外的市场运作模式,对于如今的陶瓷创作者来说,与创作同等重要。
■制约瓶颈须破解
工艺陶瓷承载着我国数千年陶瓷文化底蕴,也由此奠定了中国陶瓷在国际上的地位,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随着建筑、装璜、收藏等行业的发展,工艺类陶瓷发展前景广阔。但记者采访发现,人才结构单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在以陶瓷为当地支柱产业的德化,陶瓷行业从业人员急剧增加,以传统瓷雕来说,上世纪50年代在国营厂里师徒只有寥寥几十人,如今有1000多人从事艺术瓷制作,单是民间的陶瓷研究所就有200多家。然而即便如此,人才的缺乏也正成为这个行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民间“师带徒、父带子”的传统传授方式也受到冲击。一些陶瓷世家面临着传统工艺后继无人的处境,年轻一代沉不住气,似乎对制陶并未表现出太强烈的兴趣。一些陶瓷文化的研究者则认为,目前在德化,由于对市场效益的追求,工业机械取代手工制作,造成传统技艺的退化流失。同时,整个陶瓷业还没有形成重视、保护陶瓷文化的意识和氛围。
据了解,日本的造窑技术就是从德化学过去的,他们的龙窑与德化的几乎一模一样。日本1970年出版的《窑炉》一书曾记载:“阶级窑在福建德化最早出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把德化的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令我们深思的是,日本对这一套古老的技术十分珍视,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传承保护。而在德化,电气窑炉已“一统天下”,很少人懂得造窑和烧窑。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也意识到一些传统工艺正走向消失的边缘,必须加以挖掘、整理和抢救。如今,德化有了自己的陶瓷学院,这个学院被视为德化陶瓷未来的希望。
实际上,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从长远来看,应该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对待文化的意识和态度,如何丰富陶瓷的文化内涵,做到陶瓷经济和文化齐头并进,将是陶瓷产业发展中必须破解的课题。
■现当代陶瓷成为收藏品
据了解,90年代初期,现当代陶瓷主要是以工艺品的形式进行出口贸易,更多的则是一些海外人士在收购现当代陶瓷,特别是香港、新加坡、东南亚地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收藏的现当代瓷器大部分是从海外买回来的。而如今,国内的收藏市场现金流量越来越大,收藏群体也在急剧扩大。
2007年北京翰海秋拍,现当代陶瓷、雕刻艺术被以专场的形式推上了拍卖,这场“国之瑰宝——当代艺术品”的拍卖取得了81%的成交率,67件拍品总成交额达1905.7万元,虽然这个数字还是无法和其他门类相比,但从它的意义上来说却是一次艺术的导向,挑战的是传统的收藏惯性思维,81%的成交率证明它是成功的。2008年嘉德春拍会首次开辟“中国现当代陶瓷艺术”和“中国现当代雕刻艺术”两个专场,德化的精美瓷器也展现其中。北京翰海和中国嘉德这两大老牌拍卖公司都将敏锐的触角伸向了现当代艺术品,这显示出了其共同的文化判断。从现当代陶瓷、雕刻艺术本身来说,具有时代性、观念性和世界性。市场的推动和本身具备的条件,都将会使这些中国艺术有一个广泛的认同。
记者走访发现,现当代陶瓷艺术基本脱离了实用概念,进入了一种观念化、艺术化的境界。走访德化陶瓷市场,不难发现,传统瓷雕形式不再单一,造型大胆各异,体现时代特色,记录历史进程,与时俱进,成为德化瓷雕作品的一大特色,他们更多地将现当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到陶瓷载体中去体现,而对陶瓷而言,除了表现造型语言外,更体现了工艺和火的艺术。富贵红艺术总监徐少东表示,现当代艺术渐成为收藏市场宠儿,这与中国经济发展及传统工艺水平的提高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