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为热爱的事业无怨无悔的付出,终会获得回报。”黄鸣自信的说。如今,黄鸣已经从最初的可再生能源实践者,成为了可再生能源典型的呐喊者。但是,人们或许想象不到黄鸣经历的艰辛。
1994年,黄鸣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大转弯。一台送给朋友作为结婚礼物的热水器在婚礼现场的试验中获得了一位厂长的青睐,于是,几乎身处绝境中的他在这位厂长的点拨下,下海成立了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并成功卖出了第一台热水器,自此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事业。
坎坷创业路
创业初期,黄鸣的经历可谓九死一生。“如果没有九死的话,五六次也有了。”黄鸣不失幽默地说。
最危险的一次是爬树,因为当时很多楼房没法上楼顶,但消费者买了皇明的产品,安装就得黄鸣亲自爬树。当黄鸣爬到最上面的树枝时,再往前一步树枝肯定得断,但离楼顶还差半米,怎么办?他开始了惊险的尝试,开始打秋千般地晃,晃到最后,他努力向楼顶一跃,“嗵”地一声,重重地摔在了楼顶上,差一点就掉了下来。
“现在想想挺后怕,最怕的不是说我的女儿少了父亲,关键是中国太阳能、世界太阳能少了一个开拓者。”黄鸣笑着说。
“讲到太阳能故事,在世界上我不能算是最狂热的,我应该是最执著的。实际上,世界上很多太阳能的专家最苦,他们没有商业化,他们只是一个铺路石,甚至就是一个‘夸父’,最后牺牲掉了,像他们那样的人有很多,我觉得我是最幸运的一个。”
幸运的同时,还有无奈的一面。“我一直强烈地对全社会进行呼吁甚至抗议,大多数媒体、大多数的公众都没有问题,但是有些媒体和一些官员,甚至包括我自己在某些场合宣传太阳能产品,宣传太阳能技术的时候都有一点怯,担心被说成是商业宣传。”黄鸣说。
这让黄鸣想起了韩国人,韩国无论是汽车还是钢铁,他们所有的民众谈的是“我们的汽车,我们的不锈钢板,我们是世界最强的”,所有的官员和媒体都为本国的产品和品牌不遗余力地进行呼吁。
对于整体行业的发展,黄鸣也遇到很多困难。“太阳能产业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片荒漠,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得找一片荒漠进行勘探、打基础、建房子。”这种说法毫不夸张,因为有些东西是买不到的,既不能从国外进口全套产业体系,也不能在国内找到参考样板,都需要自己设计、自己创造和改进,这就叫做完全的自我创新。“创新对于皇明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现在好了。《可再生能源法》在强制上网、成本分摊方面做出硬性的规定,并从国家要制定可再生能源的总量目标、可再生能源的分类上网电价和财政税收的鼓励措施等方面,确立了法律保障。这也预示着,中国太阳能产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05年6月,《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几个月后,全国200余家主流房地产商齐聚山东德州,召开“2005中国住房发展论坛”,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皇明集团共同探索太阳能建筑综合解决方案。住房建设走节能道路,成了房地产商们看好的领域。
在2005年最后一天,黄鸣用自己优异的答卷,获得了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皇明所从事的绿色产业的认可,更是国家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环保产业的一种态度。”黄鸣颇为欣慰。
太阳能的拓荒者
正是一种使命感,使黄鸣成为了中国太阳能及可再生能源的领军者。
黄鸣始终心忧天下。在山东德州,建立起一个全球最大的太阳谷,建立全球最好的绿色能源旅游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始终是黄鸣的梦想。他还希望,自己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可以推至全世界,让所有人都不必再为能源有一天耗尽而担忧,而且让子孙后代可以有一片“蓝天白云”,幸福快乐地生活。
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他孜孜不倦。
而谈及未来的发展,黄鸣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不会去构想未来要发展成怎样的规模及效应,那些目标只是理想化的内容,我只要做好眼前的每一项工作。”
不久前,与皇明同为环保企业的无锡尚德电力在美国纽交所顺利上市,一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无锡尚德的上市是件好事,这足以证明世界及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尚德现在上市是最理想的时间。”黄鸣说。
但是,黄鸣却并不急于上市。“不忙上市,是不想失去行业话语权。”对于新能源——这个在资本市场受追捧的行业,黄鸣表现出了更多的冷静与理性。
“其实,我们与战略投资者的接触已经7年多了,但迟迟没有吸呐资金进来,主要是我感觉到我们做的还不够大,在企业还小的时候吸纳战略投资者就要让出更多的股份,那样容易丧失行业的话语权。”黄鸣说。
如今,黄鸣的企业仅品牌价值就达到51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制造基地和清洁能源供应商;而黄鸣本人,也拥有50多项国家专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太阳能产业化第一人”。
企业发展十余年间,黄鸣的皇明太阳能集团累计推广太阳能800万平方米,相当于整个欧盟7—8年、整个北美16—18年的推广总量;2005年推广量达到200万平方米,相当于欧盟的两倍,北美的四倍,由他发起的太阳能科普万里行至今已行程8000万公里,产品累计为国家节煤1000多万吨,减少相应煤污染排放量500多万吨。
这样的企业及规模还“小”吗?显然,黄鸣有着另一个担忧:如果过早地把股权让出去,那么管理团队的空间就少了;同时,上市并不是做企业的目的,自己更不是为了圈钱,更不想落入股市圈钱的悖论里。
但这,并不表明黄鸣将“自绝”于资本市场。“目前企业与海外一些战略投资者的接触正在加紧进行,海外上市的计划正在努力实施中,但时间与上市的方向暂时不能透露。”黄鸣摆着手说。
尽管在他看来,公司上市是肯定的,皇明最终是要变成一个公众企业的。但黄鸣现在还是尽量拖延。“世界上,有两种钱最不好用,一种是贷款的钱,一种是投资者的钱。要自己必须先规划好了,融资之后干什么才行。钱太多不是好事情,有几个人能克制住自己而不冲动?”
如今,黄鸣的目光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但国外特有的环境,也使得黄鸣只能一点点的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在太阳能方面到国外市场做比较难,因为国外总量只有24%,所以要开拓这个市场成本很高,还会遇到很多的阻碍。”
黄鸣曾在不同的场合讲过相同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会像我们一样能够用生命去奉献太阳能事业,所以没有人可以跟我们竞争,如果有,那也是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幸事。”
如今,只保留董事长身份的黄鸣可以经常在外面开会学习,有时间,黄鸣还经常去踢足球,——那是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在足球场上,黄鸣最喜欢当前锋。他的身上已有很多处伤疤,——都是踢球时留下的,但那却丝毫没能影响他对足球的热爱。
【辅文】
对话黄鸣:我现在太孤独
《中国新时代》:无锡尚德和皇明太阳能直接构成竞争吗?
黄鸣:我是光热,他是光电。光热和光电是两个行业。光热行业热利用的成本是1度电1毛钱。光电行业热利用1度电是四块到五块。我现在是太孤独,和尚德还真形成不了竞争。现在我们两家不搭界,反而是我在侵入了他的行业,比如太阳能灯、终端产品等等。
《中国新时代》:如果尚德反过来主动跟你构成竞争呢?
黄鸣:其实市场那么大,只要大家心态平和,不去砸这个市场,都没问题,谁先砸市场,谁吃亏最大。在上市公司和私营企业之间,不会发生砸市场这种事情,因为大家都比较理性化了。没有几个企业是真正排他性的。除非疯子才排他。
《中国新时代》:您觉得尚德这么快上市合适吗?
黄鸣:各人有各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生命是为自己生的,不是为别人生的。
《中国新时代》:皇明上市有时间表吗?
黄鸣:上市暂时没有时间表。我们拖了6、7年了,以后可能会选择海外上市。我们老问自己上市为什么,很多东西你问一下就把自己问明白了。上市为什么?做职业经理人为什么?有些人问多了以后就不想当了。因为当老板太难受了。皇明把上市往后拖。因为你小的时候,你卖的股份不值钱嘛。同样的股份你让出去25%,三年前可能是7000万美金,现在你可能1亿美金,然后再过两年可能两亿、三亿。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新时代》:您现在是在等时机?
黄鸣:现在关键是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别撑死了。
【小贴士】
黄鸣简介
黄鸣,男,1958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太阳能学会会员。
黄鸣198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同年在地矿部德州石油钻探技术研究所参加工作。1995年辞职创办皇明太阳能有限公司。个人拥有50余项国家专利,被誉为“中国太阳能产业化第一人”。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因对可再生能源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黄鸣被高票推选为2005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