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建厂
老汉赚钱,全村受益
2002年初,尝到甜头的老刘决定大干一场,在山脚下修建山野菜加工厂。他边筹款边建造,慢慢地,信用社贷款7万多元钱,七八个同学又帮助他筹集了10多万元钱,工厂终于建成了。2003年,工厂又扩大了规模,山野菜加工量越来越大。
每年5月,到了山野菜收购季节,当地热闹得像过节一样。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只要能上山的村民都出动采摘山野菜,卖到老刘的厂里。仅是给采菜村民的费用,每天就要两万多元呢。粗略计算一下,一个采菜季节,当地每个村民就能增收1000多元钱。
2005年,刘敬东又和村民搞起订单农业,种植粘玉米,由刘敬东收购、加工。“种地现在也开始讲究‘门道’了,这种粘玉米在城里很有市场,销路不愁。我们每种一亩地能增收400多元钱,如果换成普通玉米,上多少化肥都难以实现这些收益。”当年,全村有12户农民与刘敬东签订了种植合同。今年,观望了一年的很多农民都提前跟刘敬东打了招呼,他们也想尝试一下新事物哩。
最新想法
我还想赚美元哩!
老刘的事业能登上更高的台阶,还与一次“暗访”有很大关系。2005年4月,一中央级媒体和有关部门对东三省54家山野菜企业进行抽查,暗中购买了12家的产品,其中也包括老刘的产品。结果,调查中只有老刘的山野菜产品通过了无污染等方面的考核,企业获得了有关部门颁发的质量认证铜匾。
如今,老刘的企业固定工人就有30人,固定资产60多万元,无形资产100多万元。按说到这份儿上,老刘也可以歇歇了。可他再次出人意料,引进外资,和美国一集团商议合作,由该集团向企业投资750万元,占55%的股份,老刘占45%的股份,担任总经理,目前已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有人担心,厂子不成别人的了吗?老刘笑着说:“账不是那么算的。我们之间签了协议,我把山野菜加工完卖给他们。在企业收益上,按股份我可以分得45%,加工山野菜本身,我也能赚钱。再说通过他们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还可以把山野菜卖到美国市场。”
老汉自评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
提起老刘60多岁开始创业的经历,当地村民都很佩服。就连当初反对最强烈的子女们,也赞赏不已。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老刘的儿媳妇翘起大拇指说:“爸,你真是英雄!”
在一次全国性的表彰会上,一位中央领导笑着评价刘敬东:在这次受表彰的创业人里面,你赚钱肯定不是最多的,但创业的年龄你肯定是最大的,你这个人很让人佩服。
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思考一个问题,“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话确实不无道理。
刘敬东,一个年过六旬的老汉,在他的性格中,究竟是什么支撑他艰难创业并取得成功?成功之前,在别人的眼里,他的很多举动都是可笑或者不可理解,甚至有人曾笑着说“刘敬东是个怪人、精神有问题”。可熟悉他的人都说,他这个人很倔,认准的事情谁也拉不回来,如果创业当中放弃了,那他就不是刘敬东了。
刘敬东莞尔一笑:其实我就是个闲不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