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人物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他们在产业规划、宏观政策、市场规划及产业升级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志浩:朱总理做指示 市场统一规划
淄博市最大的淄川建材城,兴起之初多少有些自发的性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现建材城的土地上就分布着大大小小九百家商贩,只是发展极不规范,未形成较大的规模和市场影响。1993年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来淄博视察,作出了建材陶瓷市场要做大、做强的指示。
时任淄博市委书记的赵志浩统一规划、精心筹备,使淄川建材城的发展走上正规化、系统化的道路。到1997年,淄川建材城初具规模,建材城的影响波及周边省市。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淄川区曾经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中位列第十四。而创造这个奇迹主要归功于两大市场:一是淄川服装城,另外一个就是淄川建材城。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缺乏更加严格的市场管理,今天的淄川服装城已经辉煌不再,慢慢地衰落下来。为了保证整个淄川区的蓬勃发展,无论是淄博市政府还是淄川区政府都对建材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经济环境。
曹在堂:产业结构调整 内提外引催生骨干
在上世纪90年代,时任淄博市市长助理、经贸委主任的曹在堂,为当地的陶瓷行业制定了很多具体的政策,在淄博陶瓷的繁荣上功不可没。
曹在堂为了改变淄博陶瓷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品档次低的状况,提出要调整陶瓷结构,把原来的粗放型发展变为集约型发展,由以生产规模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为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通过改革推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拉动,借助新技术嫁接改造日用陶瓷,引入外资和品牌全面提升建筑陶瓷的产业水平,淄博实现了陶瓷业产品档次和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生产设备上,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燃气高效节能辊道窑、梭式窑、高温快烧烤花窑等设备已在淄博陶瓷行业全面推广。每年平均210项的陶瓷新工艺、新产品的涌现和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的入驻,催生了一大批陶瓷骨干企业的崛起,加快了淄博陶瓷产业提升的速度。
周清利:当选行业100人 肩负产业复兴重担
作为山东省淄博市现任市长,周清利承担着淄博陶瓷产业复兴的重担。2002年12月以后,周清利历任中共淄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2007年3月,当选为淄博市市长,2008年1月8日,再次当选为淄博市市长,而这几年正是淄博陶瓷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全面系统展示淄博陶瓷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接连举办“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同时举办淄博陶瓷文化博览会,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主要展销国内五大陶瓷产区的陶瓷精品及日本、英国、意大利、美国、德国、丹麦等具有世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水平的代表产品。这一展会的推出,为繁荣和促进淄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新时代淄博陶瓷产业变革的规划和掌舵者,周清利为繁荣和促进淄博陶瓷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近期“影响中国陶瓷行业100人评选”当中高票当选,这是行业对他的认可,更是一种期望。
对比 潮州掌舵人更为职业
中国每一个陶瓷产业基地的兴起、发展和变迁,除了历史的承传,更离不开当地父母官的关怀和重视。这些父母官实际上担当了领军人物的角色,指引着行业的前进方向。
在潮州,现任潮州市委书记骆文智就为潮州陶瓷工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骆书记1999年任市政府副市长,2003年任潮州市委副书记、市长,2005年6月任潮州市委书记。
在潮州任职多年,骆书记尤为重视潮州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陶瓷行业。他用发展的眼光指导潮州陶瓷行业,深入企业中了解陶瓷企业发展的情况,提出潮州陶瓷行业应该抢占技术开发、品牌建设、节能降耗、质检论证、信息提供、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制订和产业网络构建等十大“制高点”,实现从“潮州制造”向“潮州创造”、从“卖产品”向“卖标准”、“卖创意”的转变。从而抢占国内外高端市场,向世界瓷都的目标挺进。
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资源消耗型的陶瓷产业做成环保产业、节能性产业,骆书记引导潮州的陶瓷企业进行了数次技术革命,把燃料从重油变成燃气,另外还通过改造窑炉降低能耗。
在对潮州陶瓷的推广方面,骆书记也是不遗余力,他亲自带队率领潮州的企业参加广州等地的陶瓷展,把原来只是偏重海外市场的潮州陶企逐步引导回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改变他们缺乏品牌意识的观念。
“一把手”是产业发展的灵魂
一个地方要发展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一把手”是产业发展的灵魂,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陶瓷行业。
由于淄博的工业配套条件非常好,而且成本低廉,近几年来其经济发展的中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化工、医药、机械、冶金等高附加值的行业上面,而陶瓷行业受到的重视有所不足。
把脉山东淄博陶瓷产业 几代掌舵人力挺陶瓷产业
未来淄博陶瓷的继续发扬光大,离不开当地“一把手”的决心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