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山,“南国陶都”这个响当当的名字不绝于耳。这不是虚传,澜石街5000年历史的河宕贝丘遗址中,有出土的陶瓷为证,本地先民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在挖土烧陶如果这还不够充分,你就去看看石湾街高庙路上,一株古榕树下躺着的500年的南风古灶,那一窑炉火至今仍生生不息如果你还想深入了解,就去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今的馆藏陶瓷珍品,都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值得细细品读。近日,“西江历史文化之旅”报道组一行走进了佛山,感受这里5000年厚重的陶瓷文化。
用大师培养大师
按照历史概念,佛山的范围是当今的佛山市禅城区,殷实厚重的陶瓷文化就起源于这里的石湾镇。
在采访中,禅城区委宣传部的李主任带着我们来到石湾镇上的石湾美术陶瓷公司,该公司被誉为石湾陶艺执牛耳者。“1956年,我们整合石湾几十家小作坊,成立了公司,是当时石湾第一家生产美术陶瓷的企业。”负责接待我们的美陶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星笑眯眯地说,以前石湾陶瓷业只有1000多家小作坊,1956年才完成公私合营。美陶公司拥有石湾公仔博物馆、400年石湾古灶同庆灶,并一直开放生产车间和创作室供游客参观,因而被誉为佛山市的一张对外文化名片。“凡是国家领导人来到佛山,都会来这里参观,先后来过的有江泽民、杨尚昆、董必武、郭沫若、乔石、宋平……”李主任提醒说。
佛山的陶瓷为什么这么“牛”?记者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楼下是工人的生产车间,楼上是大师们的工作室。”说着,李星带着我们走上生产车间的二楼。一间间标识着名字的工作室紧密相连,庞文忠、廖娟、刘雪玲、刘健芬、黄志伟、刘泽棉等知名陶瓷大师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这里。李星轻轻推开“刘泽棉工作室”,里面有两位老先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创作,一位是刘泽棉,一位是其弟刘炳。
拥有佛山最强的艺术队伍、获得多项国家之最,这就是美陶公司的最大特点。建国以来全国的108位陶瓷类大师中,美陶公司有9位,其中就有全国最杰出的陶艺代表大师刘传,他与天津的“泥人张”被誉为中国陶瓷界最杰出的大师,有“南刘北张”之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庞文忠先后到过波兰、俄罗斯进行技术交流和现场表演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炳也到美国大学讲学过。
“我们美陶公司的陶塑人物曾连续三次获得国家金质奖。陶塑动物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微塑、器皿获广东优质产品奖,美陶公司连续5次跻身全国工艺品制造行业十强之列。这些都靠大师们的辛勤付出。”李星表示,在国家级大师的身后,该公司有9位省级陶艺大师,有20岁出头陶艺班的年轻人,还有从专业院校招收的陶瓷艺术毕业生,这些人才都要朝大师方向培养和发展。
“石湾瓦,甲天下”
《明诗综》曾记载“石湾瓦,甲天下”,何为凭证?李星带着我们拐进车间的地下,一座摆设着各种陶瓷公仔的大型博物馆像一幅精美的画卷,分章节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是同庆石湾公仔博物馆,占地1500平方米,分两层,第一层主要展示石湾陶艺的历史、生产过程以及与海外的交流,第二层则是石湾最优秀陶艺家们的作品大汇集,是中国面积最大、档次最高、馆藏最丰富的陶艺博物馆。”在入口处的一个玻璃罩下,记者看到了一块不起眼的印纹陶片,李星说:“不要小看它,它是1977年在石湾河宕贝丘遗址一带发现的,经碳14测定,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这就是佛山陶瓷文化长达5000年历史的佐证。”
从手工粗糙的汉代陶俑、唐宋时期已经上釉的人物,到明清时期佚名艺人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瓦脊,甚至建国后区乾、廖坚、梁华甫等老艺人和刘传、曾良、刘泽棉、梅文鼎刘炳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博物馆里将近400件经典的石湾公仔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详细地梳理出石湾陶瓷文化的脉络。
正在参观着,李星突然神秘地问道:“你们看了这么久,看出什么门路没有?”我们愕然以对,他介绍说:“凡是石湾出的公仔,人物的脸、身体和四肢通常是不上釉的,因为石湾人用的是自己调配的泥,直接烧制出泥的原色,效果细腻而逼真。这也成为了石湾公仔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陶瓷的关键标识。”
据博物馆里的资料记载,石湾陶瓷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烧陶的历史序篇。秦汉时期,石湾制陶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而真正的石湾陶塑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时期。据考证,明清时期“石湾六七千户,业陶者十居五六”,方圆几公里的石湾小镇有陶窑107座,从业人数达6万多人。大量日用陶瓷器和风格独特的陶塑装饰构件、神仙佛像、园林用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被生产出来,不仅提供到我国华南多个省、区的广阔市场,而且大量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各国市场,使石湾成为当时生产技术和商品经济都相当发达的陶瓷生产营销基地,为当时佛山形成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从古至今,石湾的陶窑一直是民窑,全靠民间的市场运作,题材广泛来自民间,如渔樵耕读、诗酒琴棋、仕农工商等,这就是佛山陶瓷至今仍然占全国市场一席之地的关键原因。”李星说。
“石湾公仔第一窑”
博物馆的尽头连着一个不起眼的小侧门,里面仿佛是另一个时空——充满着历史沧桑感的旧屋里,几摞与人齐肩高的陶盆瓦缸靠墙堆放,三五堆柴火不经意地堆在地上,一束阳光透过屋顶,正好照在长长的古灶上。“这就是中国唯一现存烧制石湾公仔的始发灶——同庆灶,长16公尺,宽1.5公尺,至今400年。”李星说。
我们注意到,同庆灶呈45度角向上斜斜伸展,窑背有几十个碗口大的洞。“为了通风,古窑依山坡而建,像一条龙从天而降,因此叫龙窑,窑背上的火眼则是为了随时放柴火加温,让整个窑保持在恒温状态。”李星解释说,同庆灶是目前国内仅存唯一烧制石湾公仔的始发灶,因其烧制的公仔釉色好,被誉为“石湾公仔第一窑”。博物馆最特别之处在于将同庆灶纳入馆中,使其成为最大的一件实物展品,被国内专家誉为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办得最好的陶瓷博物馆。
“当然,现在做陶瓷大都用先进的电窑炉,同庆灶成了古文物,不过我们有时也在这里烧一些大师的艺术品。”李星说,由于古窑烧窑时产生的“窑气”会造成窑变,能不时意外地烧出稀世珍品,所谓“一窑一宝”正是来于此说。后来,我们在博物馆二楼一个展柜里看到一个做工精致、色泽细腻且变幻莫测的盘子,据介绍,这就是同庆灶的“一窑一宝”。
明朝古窑今犹在
走出博物馆,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到相隔几站车程的高庙路上,一个古朴的招牌出现在我们面前——“南风古灶”。
“同庆灶只是石湾公仔第一窑,南风古灶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且连续使用至今的最古老龙窑,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被誉为500年长寿的‘活文物’、移不动的国宝。”导游小李的开场白吸引了我们好奇的目光,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我们看到坐落在一间敞开的屋檐下,和同庆灶相似的古灶。
我们注意到,南风古灶窑身更长、更宽,炉口还堆着未燃尽的柴禾。南风古灶的炉口正向南方,窑尾有一株榕树,翠绿挺拔。“据说这株榕树栽于明代,和古灶差不多一个时期,也不知道哪个在先。这边窑火生生不息,那边榕树越发葱郁,到了夏天,古灶下凉风习习,‘南风灶’因而得名。”
“这个窑还在用吗?”我们问道。“用,不过是保护性使用,4天一个周期烧窑,因为如果长期不用,古灶就会废弃了。”小李告诉我们,和同庆灶不同,南风古灶是用来烧大件的陶瓷,很多大师的精品佳作都出自这个古窑。“烧窑一般要3天,人称‘三日火’。第一天装窑,第二天烧窑,第三天经过30个小时冷却后,作品出窑。窑内最高温度达到1300多摄氏度,为了保平安,同时也是祈求能烧出好陶来,祖辈传下一个规矩——烧窑前,所有参与人员都要拜火神。”小李指着古灶旁边树立着的一尊两人高的神像告诉我们。
在采访中,我们还意外获得一个信息:为了做大做强佛山陶瓷[FsTaoci.Com]文化,依托南风古灶,投资10亿元、占地800亩的石湾陶瓷创意产业园区正在施工,据说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陶瓷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 相关链接
石湾镇街道位于禅城区东南部,2006年7月禅城区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由原石湾、澜石和城南三个街道整合而成,行政区域包括原石湾镇街道沿季华路以南部分以及原澜石和城南街道的区域,面积26.62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22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3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