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陶瓷行业一直被定义为“双高”行业,一是高污染,二是“高能耗”。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行业的生产模式问题。
陶瓷企业生产出来的是半成品,是一种装饰材料。建筑陶瓷生产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同品质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不同,而替代性原材料也多种多样,企业为适应自身产品的定位和质量、设计要求,客观上要求尽可能掌握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另一方面,与原材料供应直接对接也成为企业最大限度地占用其资金的必然选择。这就使得原材料加工环节在中国一直由陶瓷企业自己直接掌握。大量的原材料在没有实行封闭包装的情况下源源不断地运进产区,造成很大的粉尘污染。
于是,将原材料加工环节外迁就成为政府在推进产业转移和提升中,给予留在原地发展的企业的一个重要选项。但企业要将原材料加工环节外置有一个前提,即行业内实现原材料的集中加工、集中供应,也即由第三方来加工、供应原材料。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设想。但在与主要企业的座谈、调研中,发现陶瓷行业要实现原材料集中供应并非易事。由于产业聚集区原材料的需求量惊人,作为买方的企业如处在同质化竞争的一个跑道上,他们能否在培育原材料第三方供应商方面达成默契是个问题。而处在不同档次的企业要面对同一个第三方供应商更难。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陶瓷企业信用环境下,投资人没有企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要想运作好一个集中加工、供应原材料的企业也是难以想象的。况且,一旦实行大规模的原材料集中加工,产地的集中污染问题也不容回避—— —这种转移污染的做法显然也不值得提倡。
瓷砖作为一种半成品,一种装饰材料,在本质上与电脑、洗衣机的配件是一样的。但电脑、洗衣机配件的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没有记在作为终端产品的电脑、洗衣机身上,而陶瓷企业则因为要管的生产链长,一直背负着污染的恶名。
喷雾塔是陶瓷企业被指污染环境的又一个源头。陶瓷生产中窑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是喷雾塔释放的,因此喷雾塔的脱硫改造成为治污的重要一环。但喷雾塔的脱硫改造要顺利推进首先必须制订标准。如果说布袋除尘要淘汰,新上的沉降法除尘执行什么标准,必须制订相应的标准。否则企业一次性投入几百万元之后还不能安心。
事实上,陶瓷企业的环保最关键还是采用清洁燃料。然而,有关部门迄今为止并未对行业提出统一的清洁燃料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如佛山)在陶瓷产业治理过程中也未切实推进清洁燃料的供应,甚至连规划也没有做。在大佛山地区,企业如只生产低端产品,不可能承受清洁燃料的生产成本。佛山地区要改烧清洁燃料,企业必须把产品的附加值做高,产品定位必须是高端市场。按佛山目前的规划是留下并扶持42家企业发展,这42家企业理论上是可以接受清洁燃料的生产成本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如果按目前的分散布局,即使有集中清洁燃料供应也最终难以实现,因为供应渠道成本太高。佛山市政府最近着手在高明规划一个精品陶瓷工业园,以解决主要留下企业的本土生产基地问题。如果这个规划可落实,倒为集中使用清洁燃料提供了契机。
建筑陶瓷行业不仅能源消耗大,对矿产、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消耗也大得惊人,是个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在当今科学发展观统筹一切经济活动的大背景下,能源法、资源使用法、土地使用税等的实施已提上日程,因此陶瓷行业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成为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产业,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用更廉价的原材料生产高品质的瓷砖?比如大量生产仿古砖,而不是抛光砖,再比如生产红坯砖、薄砖,石砖(石面瓷坯)等,以达到节约材料、电力和用水等目的;二是如何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陶瓷企业参与的产业链长,几百米长的窑炉、原材料堆放和加工、产品仓库等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一个生产基地动辄要规划上千亩土地,这使得行业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其他一些行业。近年来佛山强令大批低端陶瓷企业关、停、迁,行业土地资源投入产出比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要提高行业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必须强化行业协会或联盟的作用,实现行业自律,严格控制产能,变规模导向为价值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推进产业升级,控制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乃至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