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联合通知,从11月1日起,将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夹击下,国家适时出台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无疑给寒冬里的企业带来一股暖流。
正在此间举行的广交会上,出口企业普遍反映,出口退税率上调给企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但长期来看,在日益艰难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最终还得靠自身不断调整,靠实力抵御风险。
退税成为企业“救命钱”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演化成金融危机,并日益影响到商品市场和一些国家实体经济,国际市场需求开始萎缩,出口企业处境日益艰难。广州海关的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已经有6823家出口企业退出出口市场。
在各种内外不利因素的夹击下,许多出口企业无单可做,一些企业更是陷入了“有单无利”,甚至“单增利减”的经营窘境,而出口退税则成了很多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此次出口退税率的调高,无疑将使得一些处于亏损边沿的企业得到喘息的机会。提高2个百分点的退税率,相当于增加了2%的净利润,或者多了2%的降价空间,很多企业因此可以避免倒闭。”广交会上一位家具企业的负责人说。
此次退税率上调,陶瓷产品退税率上调6个百分点达到11%,是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幅度最大的产品。潮州一家日用陶瓷企业负责人陈伟雄说:“这次陶瓷调整幅度之大有点出乎业界预期,就算采购商压价两三个点,我们还是能因退税增加利润。”
广西北流市老田瓷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振华也认为,虽然国外采购商会趁机压价,但不可能6个点全部要走,这对那些原本利润率就很低、甚至处在亏损边沿的企业,就是一个很大的利好。在这关节眼上,国家及时调高出口退税率,避免了陶瓷行业可能出现的大范围倒闭。
短期是利好长远难解困
不过,大多数中小企业认为,国家调高退税率对大多数行业来说,提振信心的作用大于实际作用。广东省外贸开发公司林勇胜认为:“出口退税率上调未必能给企业带来实质的意义。调高的部分可能会人民币升值、采购商压价所吞噬。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的及时出台重塑了企业信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许多出口企业认为,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是国家在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趋紧形势下释放的一条重要信号,表明国家对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是了解的,并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出口行业的发展,这大大增强了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
据浙江交易团介绍,根据这次政策调整,浙江省有1120多个细目的出口商品受益,其中首先受益的是纺织品、服装,涉及的出口企业近1.23万家,占浙江省全部各类有出口实绩企业数的38.8%,涉及的出口额占浙江省出口整体规模的27.3%。
多了缓冲时间,多了信心——这是此次政策调整的最大作用。一些企业认为,从长远看,此次政策调整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企业解困。尤其是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传统行业,企业普遍缺乏定价权,外商必然相应降低产品报价,出口退税反而成为国家对外商的补贴。大连佳信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雷认为,企业应该借此缓冲机会,抓紧调整和加快产品设计,以及新兴市场开发。
行业“洗牌”趋势难变
记者在广交会采访发现,虽然许多企业对上调出口退税率感到高兴,但同时也为订单减少而深感焦虑。对许多企业来说,上调退税税率只能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并不能解决外部需求减少导致的行业“洗牌”趋势。
广交会上一些参展商反映,受订单不足的影响,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订单有明显向优质企业转移的趋势。在广交会上,一些大公司的展位采购商依然络绎不绝,而一些小企业的展位则明显冷清很多。
田振华同意这一看法。他说,以前中东和东南亚市场都不太想做,因为价格太低,但现在已经开始做这些市场,以保持企业正常的出口增长,这肯定会抢走一批小企业的订单。
邯郸市白玫瓷业有限公司出口部经理张子军认为,“企业不能指望出口退税过日子,出口退税上调只是给了企业多一些缓冲时间,但市场环境没有改变,特别是需求萎缩未能扭转,产业的进一步调整和洗牌依然在所难免。”
暨南大学国际贸易专家刘得学教授指出,退税率上调显示政府希望借刺激出口,进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心。但退税率上调并不是挽救出口企业的长久之计,对出口企业只能是短期利好。
事实上,今年7月,财政部对部分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已上调2个百分点,但效果并不明显。来自海关的统计显示,2008年9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180亿美元,比上月减少了3.1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也只有1.75%,仍然处于低迷状态。
刘得学认为,从整体上看,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必然会导致国际市场整体需求减少,因此长期看中国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可能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出口企业至为关键的是要“练好内功”,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适应市场变化需要,才能在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