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刘会长您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河南省建筑陶瓷工业协会的一些情况?
刘合心:河南省建筑陶瓷工业协会成立于1986年,从成立之日起就秉承群众性的团体组织的宗旨,挂靠在河南省冶金建材厅下面。目前,河南省建筑陶瓷工业协会现在有会员单位54家,涵盖了河南省建筑陶瓷行业的绝大部分支柱型和骨干企业。
在国内来说,河南的建筑陶瓷品牌地位并不突出,但是也曾经占有一席之地。我总结为,河南建筑陶瓷三起三落,曾经轰轰烈烈,目前虽然差强人意,但也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问:请您谈一下河南建筑陶瓷工业发展的一些具体情况?当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刘合心:河南建筑陶瓷工业起步较早,1969年,洛阳新安县陶瓷厂生产了河南的第一个马桶,1970年,鹤壁瓷件厂生产了河南的第一块釉面砖,上世纪80年代,洛阳中原牌卫生陶瓷在全国行评中拿到了第三名。这是河南建筑陶瓷工业的起步阶段,产量不大,但是还有一定地位。
1990年前后,河南建筑陶瓷工业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生产线,企业家的思维和视野都比较开阔。
与此同时十几家陶瓷企业,先后引进了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技术和生产线,河南生产墙地砖的能力达到了3000万平米,而当时全国的生产能力是3亿平米左右,也就是说,河南陶瓷墙地砖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
2000年以来,河南卫生陶瓷工业又迎来了一次大发展,先后有50多家陶瓷企业建成投产,总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3500万件左右,约占国内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河南陶瓷工业的这次大发展,是由于技术上的发展迎合了中低档建筑陶瓷发展的需求。煤烧隔焰隧道窑的日臻成熟以及全国第一条煤烧卫生陶瓷辊道窑生产线在河南成功投入生产后,对河南卫生陶瓷生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河南的原材料质优价廉,储量丰富,天燃气的开通以及郑州地区销售市场的区位优势。河南建筑陶瓷产业发展之痛
问:发展状况这么好,又为什么而陷入了低潮?
刘合心:上世纪九十年代轰大多企业相继陷入了低潮或倒闭。这一时期带来我们业界很多反思和启示。第一,引进时只注意引进硬件,没有引进核心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第二,引进时对国外的情况还不够熟悉,外商抬高价格,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仅银行债务一项就让企业喘不过气来。
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指出,一些企业建成之日,就是企业亏损之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企业投入1250万美金引进了一条年产50万平米左右的生产线,其利息平均到每平方米产品上,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目前,一些建筑陶瓷企业在产销两旺的形势下不思进取,不注意引进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盲目低档次的扩张,大量的产品都在重复走低端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河南卫生陶瓷的品牌化发展,几乎河南卫生陶瓷成了低价陶瓷和劣质陶瓷的代名词。
抓品牌,酝酿新的突破
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小项目盲目上马、低端产品恶性竞争、产品品牌形象差这些问题?
刘合心:作为行业协会来说,我们没有权力和行政手段对企业进行淘汰和整顿,我们只能希望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行业内部,我们也在呼吁企业提高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我们也将继续组织一些论坛和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指导,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发展卫生陶瓷行业,如何加快国家的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
问:河南建筑陶瓷行业现在发展状况如何?在最近几年会有怎样的发展?
刘合心: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在整体的低迷中,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和陶瓷企业已经或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希望。
我认为,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推动,这批优秀的陶瓷企业必将带动河南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升级和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