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冒”出的十几幢“苏式建筑”成了当时景德镇市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承载了景德镇乃至全国那一段特殊的历史。
随着景德镇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替代了许多古老的建筑,人们感觉到城市变干净、漂亮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但人们也发现,许多代表性建筑正逐渐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比如老汽车站、景德镇饭店(俗称“七层楼”)、群英堂等陆续而彻底地远离我们的视线,随着“苏式建筑”的渐渐消失,那个年代的历史记忆是否会出现断层。
风貌依旧在功能已更新
11月20日,记者走进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汽车站(现为景德镇陶瓷研究院)的施工工地,只见装修的工人正在忙碌而有序地扫尾。
据了解,在明年元旦前后,新装修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将正式投入使用,将成为集中展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
采访中,景德镇画院秘书长吴能告诉记者:老汽车站是在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距今已有近50年历史。景德镇汽车站是当时景德镇的代表建筑之一,为地方交通事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景德镇城区框架不断拉大,老汽车站由于不能满足城市布局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在几年前就已经停用。
历经50多年风雨,原本是砖木结构的老汽车站已经破败不堪,鉴于这种情况,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拆除,二是保留外观,内部结构加固翻新,结合历史内涵赋予新的文化意义。
吴能介绍说,新成立的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将成为市文化局下属的一个自收自支的文化事业单位,其宗旨就是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打造成一个交流、创作、展示的陶瓷艺术中心。
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将会成立艺术评审委员会,评委由众多名家担任。据透露,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成立后将在“传承、继承、发展、创新、展示、交流”这六个方面加大力度。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曙华介绍说:景德镇在加快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景德镇许多老弄、街道的砖墙都是用窑砖砌成的,许多砖头上都有釉斑,非常特殊,这些都是景德镇的地方特色。保护好景德镇的文化遗产,是保留城市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而老汽车站的翻新改造,不仅可以为景德镇留下一个时代的建筑风貌,也为景德镇如何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去打造旅游都市提供了载体。
据了解,经过公开招标,广东阳江建安集团有限公司获得装修权,该公司张经理告诉记者,接手装修老汽车站时,窗户、门上的玻璃支离破碎,木头地板烂掉了一大半,墙体也不牢固。公司特别从上海请来设计专家负责修缮。
经过半年的时间,目前已进入装修尾期,外观基本不变,三层楼带了两个小阁楼。候车大厅将改建成的一个500㎡的多功能展厅和画室,二楼是一个500㎡的展厅和办公室等配套设施。正式启用后,一楼展厅将展示日用陶瓷和当代中青年的陶瓷艺术作品,二楼展厅则展出名人陶瓷作品。
一代建筑已经成为记忆
景德镇饭店曾经是景德镇最高档标准的二星级涉外旅游饭店,位于景德镇市中心人民广场东北面,当时没看过高楼的景德镇人称它为“七层楼”。
“七层楼”是景德镇建国十年1959年献礼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并建造。巍然耸立了四十余载。
2001年,景德镇饭店建成后的第42年,由于景德镇饭店建筑设计不符合消防要求,大楼老化严重,影响使用安全,于当年11月8日清晨六时被爆破拆除,七层楼在飞扬的尘土中消失,化为一堆瓦砾。 拆除后的景德镇饭店,在原址上重新建起的一座新的建筑物——景德镇商城。
德镇的城市坐标。
于是,瓷都人在欣喜、惆怅、无奈中看着这个城市在这个街道周边或豪华时髦或流行低俗的或高或低的一座座建筑。
在我印象最深的景德镇“苏式建筑”还有建于1958年群英堂剧场,建成时适逢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在剧院召开全市英模大会,故称为群英堂。
剧场建成后,集戏剧演出、电影放映、大型会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当时景德镇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景德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由于四十余年风雨侵蚀,群英堂于2001年被市安委定为危房。2003年10月,为配合城市开发而被拆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体现那个时代的建筑随着一个时代的过去,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或许是一种必然。但是,如何保存一个时代的记忆,我们其实还是有许多可以选择的办法,并非只有推倒重来一条路。
因为,城市文明和市民文化都是需要有载体去传续的。景德镇现存的50年以上的建筑实在越来越少了。
如今,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车水马龙的浙江路、富有瓷都特色的昌南大道、功能齐全的财富大厦、环境优美的紫晶宾馆等高档建筑已经拔地而起。
具有标志性的“苏式建筑”无法挽回地逐一远去成了历史的背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建筑会彻底从生活中消失。
尽管现在对“苏式建筑”评价不一,但是,这些凝固的音乐符号已像当年的年轻人喜爱的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样,总会在一些人的生命记忆里挥之不去。
这个杀掉那个?
建筑是一门艺术,是立体的画,是永恒的诗。
一个城市最抢眼的艺术样式,就是建筑艺术。她由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座城市的风景,张扬着一座城市的个性。
景德镇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在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中,留下了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这是我们瓷都人拥有的文化遗产和时代坐标。
景德镇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是印记着陶瓷文化历史遗迹、吸纳徽派建筑风格的以“窑砖”为材料、以江南民居为样板、以青瓦、白墙为色调、以板壁、排门为特征的“景派”建筑。
但是,作为一直以开放姿态接纳中外文化艺术的城市,景德镇的“景派”建筑没有排斥从其他建筑艺术中吸取营养,但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强势,所以,“景派”建筑得不到建筑界的公认。
这未必不是好事,就如一句名言所说的那样:没有个性就是最大的个性。因为,这可以让本土建筑文化杂交中选优汰劣,形成集天下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城市建筑格局。
笔者是看着景德镇“苏式建筑”长大的景德镇人。当珠山路从南门头向马鞍山延伸,当广场边上的小“天安门”傍边耸立起“七层楼”的那个年代,一批在建国十年大庆前后建设的建筑,让景德镇确立了江西第二大城市的建设格局。那个时代的景德镇的欣欣向荣和日新月异,在这座城市的建筑规模和建设进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段紧密结合的物质表象和精神载体,是精神性的“美”与物质性“善”的统一。可是,由于使用功能退化快慢的因素,由于文化保护意识强弱的原因,景德镇一些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逐个被代表另一个时代的建筑取代。一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作出的著名判断:“这个杀掉那个”!
难道真的如此?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引导下,在文化艺术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景德镇人已经从简单的“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的思维定势中走了出来,发现其实还有“修旧如旧”这样一种办法可以保留我们城市的记忆,可以让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兼容并蓄。
老汽车站“旧瓶装新酒”,或许就是最好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