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宋以后的帝王都把钧瓷列为御用珍品。据记载,唐代钧瓷已经达到历史上一个高峰,到了宋代,禹州因靠近都城开封,受到中原文化厚重、浑朴、大气的影响,使钧瓷艺术家们更加追求一种质朴净润、自然天成、趣味高雅的意境,故其作品造型端庄、法度严谨、做工精细,加之窑变特征正符合了当时崇尚自然之气的“合乎天造,仄于人意”的美学思想,所以钧瓷以优美的形象体现着宋人典雅朴素的气质风度和追求的美学境界,从而使宋钧达到了钧瓷发展史上的巅峰。
钧瓷工艺技术要求极其严格,某些关键环节如釉料配方和原料比例被代代口耳相传,成为不宣之秘。要制作一流的钧瓷,应选用最佳的原料,原料经风吹日晒、雨淋滋润软化陈腐后,经过碾磨粉碎、筛网过滤、池中澄泥,然后将钧泥反复拍打、搓揉,才能达到要求。一些简单平凡的工艺亦同样重要,同样对钧瓷作品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加工、造型、制模、成型,到素烧、上釉、釉烧、检选,有八大生产工序,是现代的制法。在古代,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尽弃,所谓“十窑九不成”。
从钧瓷作品的表现来看,钧瓷以釉厚为本,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釉厚浑活,釉层乳光莹润、层次繁多、透活欲滴,立体感极强。钧瓷以窑变为神,烧制中同施一种釉,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故云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穷的神奇之样。更何况钧瓷以开片为奇,开片又称“迸瓷”,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表现力,让人感到美轮美奂,爱不释手。
神垕镇留下了太多的钧瓷遗迹,像一个天然的钧瓷博物馆,这里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古陶瓷文化气息。走进僻静幽深的小巷,笼盔(烧制陶瓷时使用的匣钵)无处不在,它们代替了砖石的功能,镶嵌在家家户户的院墙房脊上,在落日的余晖里,勾勒出一幅幅奇特的图画,形成层层叠叠的优美剪影,令人惊诧。在中国城镇建筑史上,笼盔被用于建筑,无疑是罕见的,我们行走在神垕镇的大街小巷,这种象征神垕钧瓷烧制历史年轮的东西,好像带我们走进这个镇的历史长廊深处,令我们流连忘返。
目前,神垕钧瓷生产厂家有58家,其中孔家钧窑、宋昌钧窑、金堂钧窑等已形成了规模和档次较高的大型企业,培养孕育了一大批钧瓷工艺美术师。其中孔家钧窑从1992年成立,自创办之日起,以提高工艺水平,提升艺术品位为重要目标,努力打造艺术精品,作品多次在全国艺术陶瓷大赛上获得金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等国家权威部门收藏,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钧瓷企业。
来到禹州,尤其是来到神垕,你会被瓷器所包围,沿街而立的店铺,熙熙攘攘的人流,琳琅满目的瓷器,令人陶醉。目前,禹州人已经形成共识,钧瓷是禹州的一张名片,是祖先留下的一个品牌,是禹州对外的一个形象展示。注重品牌,必须注意打造名牌;注重品牌,还要重视名人名作;注重品牌,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要善于推陈出新。可以说,有了这些理念,笔者认为,钧瓷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钧瓷是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象征物,钧瓷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神垕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2001年3月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作为钧瓷之乡的禹州,钧瓷发展史是极其辉煌的,它经历了由起源、产生到创造发展及至艺术巅峰的整个过程,其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考察时间虽然短暂,但笔者提高了全面认识、分析、评价、展望艺术品的能力,揭示笔者在以后的艺术之旅中,要养成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学习加实践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