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尊元代黑陶三足炉的卖主是我熟识的,他知道我在收藏和研究香炉文化,特意从北方给我捎带来。据说此物在山西长治附近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对黑陶贯耳瓶等。我看这个香炉品相完美,就把它留下了,尽管对于元是否存在黑陶我心有疑虑。
圈内一位朋友看后说,元代主要生产瓷器,黑陶没有听说过。听他这么一说,我更犹豫了,遂将此黑陶香炉退还卖主。香炉退回了,但我还是心存疑问。那天我买回家后,就将黑陶香炉放在水中清洗,土气十足,手感不错。过去在清洗马家窑彩陶时,我有一种特别感受,就是洗完后有点油粘的感觉,而这尊黑陶炉,洗后也有类似的感觉,很明显,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新仿陶器是不可能有的。后来我听说陕西洛阳博物馆曾专门展示过元代黑陶器物,于是去电询问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的秦目川先生,他告诉我,元代墓葬中确实出土了一批黑陶。我再请人帮忙把这尊黑陶追回来,前后周折达半年之久。
元代黑陶三足炉,高8.3厘米,直径10厘米,炉内口径5.5厘米,炉内深5.8厘米。造型古朴,器形规整,胎体细腻。盘形口,束颈,扁鼓腹,宽平的折口沿,向外自然倾斜,下承三兽足,拉坯的弦纹能清晰地看到。此炉胎体较厚,但分量很轻,通体乌黑乌黑,黑得强劲,黑得发亮。色彩潮流年年变,唯有黑不变,永远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它单纯、素朴、沉稳,因为它能给人强烈的视觉刺激。
元黑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至今没有找到窑址。元初,蒙古人进入山西,受到晋人的抵抗,据传有支农民起义军,在晋北一带建立了根据地,采用宋代瓷器的尺寸和造型作为标准,烧制黑陶,用以进行祭祀活动或陪葬等,毕竟制陶相对制瓷要容易一些。此说无从稽考。我曾看到一份资料,资料介绍:考古人员在西安南郊朱雀路附近的两座元代墓中,发掘出土了30多件完整的黑色陶器,种类有马、狗、猪、俑、车、盘、灯等,其中人俑做工相当精致,身着元代特色的平民服装,身材高大,鼻梁高挺,耳垂硕大,嘴唇厚实,头发卷耸,头戴幞头,脚蹬靴子,个别男俑耳际还扎着辫子。人俑粗犷的形象、剽悍的气质、鲜明的民族装饰,俨然游牧民族的勇士形象,再现了当时的生活面貌。照此看来,中原地区烧制黑陶并不是个案,烧制时间也不短,只是我们南方人对此了解不多罢了。
我国烧制黑陶的历史要上溯到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器物,是距今约4350~3950年前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它以黑色陶器为其特征,称之为“黑陶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故又称“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陶胎较薄、胎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陶被称为蛋壳陶,它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中最为精美的品种,不以装饰取胜,而以造型见长。长江下游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千年左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较低,胎壁较厚,全系手制,造型简单,厚度不匀,凸显当时制陶的原始性。这是由元代黑陶引出的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