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首先,从干燥场所上,从传统的车间“原位”干燥,逐步向专用干燥室“移位”干燥发展。
为了减少刚脱模的坯体开裂和变形,传统的干燥工艺大都在成形车间“原位”进行。现在卫生陶瓷工厂一般对该工艺进行完善和改进,在成型车间装有温、湿度调节和自控设备,为了使坯体和模具分开干燥,逐步装有专门的青坯干燥设备,将当天刚脱模的或第二、三天经过“原位”干燥的坯体“移位”到专门的干燥室内,按照特定的干燥制度烘干最后达到合格青坯的水份要求。
1.2 从干燥的速度方面看逐步由“慢速”向“快速干燥”发展。
由于采用了专门的青坯干燥室,温度能继续升高,同时湿度和温度都能根据干燥工艺的要求,进行予先设定,使干燥速度大大加快,有些工厂的干燥室的干燥周期已能缩短到12小时以内。
1.3 从干燥的作业方式上,间歇式干燥室逐步向轮换式、连续式发展。
间歇式干燥室比较典型的为带旋转风机的通道式,该设备的工作完全适应于手工注浆和组合注浆的要求,白天装坯,一般傍晚开始工作,到第二天白班上班时出坯,运输一般都采用人工手推干燥车。
由于低压快排水和高压注浆工艺的出现,成型一天多次出坯甚至二十四小时连续出坯。这就要求干燥室采用通道轮换式,甚至采用连续运转的干燥器。
1.4 从干燥的介质和热源上,从原来的热气流(烟气、热风)干燥,逐步向多能源(例如红外线、微波)发展。在产生热气流的方式上,也逐步的由高压蒸汽、过热水、电热等发展到充分地利用窑炉的余热。
例如,德国的许多工厂就在大件产品注浆线的存坯架上装有远红外线的干燥灯,以加速原坯体内部的水分向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