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佛山为主的建陶业大迁徙所带动的资本浪潮的巨大冲击下,高安建筑陶瓷业发展浪潮迭起,短短一年时间,合同引进资金达110亿元,引进陶瓷及配套企业50家,拟建生产线153条,成为全省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可以看出以高安为中心的未来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此庞大的资本金冲击未来市场,必然会重整高安经济格局,促成各类要素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市场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走高。去年7月14日,高安产区荣升为国家级产业基地,意义非比寻常,高安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死"劫"。在这种局部激进式扩张和国际国内经济一度低迷的形势下,高安产区如何杀出乱局,冲出重围呢?笔者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粗略分析和探究。
一、发展环境分析
从去年上半年的运行趋势看,喜忧参半。高安虽持有国内一系列知名品牌和王牌军,可以应对未来更为严峻的市场挑战和生存风险,但受全球经济形势低迷、油煤价格持续上涨、资源能源危机日益突出、房地产市场缩水等因素影响,生存空间萎缩,企业后续投资风险加大,发展不容乐观。
1.从大环境上看,国内陶瓷产业重型化的格局仍没有改变,加大用地审查,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力度,加大陶汰落后产能的政策性调控手段,将促成建陶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结构性过渡,国内陶瓷企业面临新的建仓调整期和“拐点”。事实上,国家政策性调控预期的出现已经给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政策调整使得企业前期发展的弊端毫无保留地暴露。受宏观调控和节能减排的影响,大部分陶企面临选择性困境,市场策划出现动荡和不安,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据民间调查,沿海广东等省市现平均每天有数十家陶瓷及相关企业关停并转,广东瓷及华东瓷更新洗牌大势所趋。在外贸出口渠道不顺畅,国内一级市场日趋饱和的前提下,二、三级市场将成为未来名企逐鹿的主战场。实际上,这次大范围的产业转移是国内建陶企业品牌升级、技术革新、资本重组、文化定性的绝佳时机,而背靠背的江西则是这次“候鸟迁徙”计划的首选“金巢”,精明的企业家已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所作为。
去年上半年,由于面临煤电价格上涨、资源危机、人民币升值和政策调控压力,业内资本链运行速度放缓,行业市场出现持币观望和谨慎态度,新一轮发展面临空前压力,而外部压力的客观存在迫使企业间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
2.从局部环境上看,高安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后勤服务保障。新明珠、新中源、英皇卫浴等国内外名企抢滩进驻,引来候鸟纷至,群雄争霸,致使资本访问率、劳动力就业参与程度和中心辐射力大大提高,陶瓷配套化建设能力和市场吸纳力大幅上扬,超出预期想象。高安在区域化经济中举足轻重。
在能源涨价、成本上扬、市场萎缩、产品提价难的状况下,谁都不会轻言放弃,无情的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最终迫使大批落后产能,缺乏先进管理经验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转产。所以,在前期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本土企业有暂时性的依托优势,但随着规模龙头外企资本金的不断注入和产品入市,这一优势会丧失殆尽,根本性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行业内部权衡
(一)比较分析
从外资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看本土企业,差距之大,超乎想象。从内部构成看,大型企业注重品牌锤炼,营销策划,市场细分,文化推介和职工培训,调整迅速,反应灵敏,生存和带动力强;本土企业品牌意识弱,重视制造,忽视创造,营销思路不明晰或没有策划,交叉错位严重,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意识弱,生存能力差,一旦市场动荡,就茫然不知所措。这与前期积弊和融资能力差有关。加之不重视人才培训和企业文化内涵的构建,致使人才流动频繁,企业创新受挫。所以,本土企业如不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乘势调整,只有死路一条。
目前,高安产区已成相当规模,产业转型升级处于绝佳时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虽面临危机和压力,但只要调控管理适当,企业积极参与,仍可保大盘不失。从已入驻基地的50家企业来看,5亿元以上项目有8家,亿元以上有17家,占产区项目的34%;省外企业25家,省内企业25家;高安以外32家,本土企业18家;从资本构成上看,亿元以上项目占资本金总量的90.9%,亿元以下占9.1%;其中本土企业占15.7%。强弱并存,优劣不一,各有所长,是前期中国建筑陶瓷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微观显现,是梯队和团队创业的动机反映。
(二)发展预测
根据国内陶瓷产业布局走向,沿海高能耗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大规模“候鸟迁徙”行动仍将持续2~3年,之后进入稳定的创业期。在这次产业转移升级过程中,高安无疑是最大赢家,高安产区将成为对接广东佛山瓷海国际等国际外贸平台的重要基地之一。届时,时空的概念会在两地频繁的贸易互动往来中模糊消失。高附加值产业要素的聚集,创新型交易模式的建立将为高安未来走向世界舞台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何打造两地良性互动平台,破解产业布局、环保、物流、配套建设等高端策划难题,疏通发展瓶颈,是各级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命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只有从体制内外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高安经济才会有迅速崛起的可能。
三、对策
(一)把握宏观经济走向,制定积极稳健的应对策略。
高安产区融合了多元发展元素,体现了国内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诉求。高端研发、中低并存的产业市场正处在结构性转型的重大关口,中国制造正逐步向中国创造过渡。夸大危机和盲目乐观均不是思维定性的导向,关键是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全面客观分析,做出正确决策。为此,政府应加强宏观导向运作,企业应积极主动介入市场,摸清家底,找准战略投资方向,企业间要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探求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和完善政府宏观发展计划和行业内部策划,创新创建行业协会,深度促进专家、高管、协会、媒体对话机制,强化团队意识,积极应对风险。
从市场角度看,城市一级市场角逐激烈,大型品牌企业研发能力和竞争力强,持有较大份额的市场占有度;中等品牌和小型企业相对较弱,无法和大型企业硬拼,未来只能起到填充和市场辅助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大型企业可以在维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继续走高中端路线,同时关注国内市场动荡和宏观经济走势,为各级政府施政提供决策参考。
农村市场悄然隆升,是现今及未来中小企业和本土企业关注的重点,由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必将更大地刺激农村消费市场,释放出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强调性价比的低附加值产品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适合农村胃口。侧重挖掘农村市场,走中低路线,避开发展暗礁,在房地产市场整体缩水和经济形势低迷的今天,这一对策无疑是生存突围的绝佳良策。尤其是本土企业,要利用风土优势,借鉴身边典型,扩大思维视野,尽快换脑换胎,实现原始积累型向科技创新型、依托型向自主型的转变过渡。
(二)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寻求国际生存的更大空间。
我国建筑陶瓷产品的出口80%集中在亚洲地区,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到6%,欧洲、中东极低,美国几乎为零,总出口量不到其产量的10%,这一业绩与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很不相称。其中虽有产品质量和消费习惯等多方因素在内,但主要与中国入世后遭遇欧美等发达国家刻意制造贸易磨擦,提高关贸壁垒是分不开的。中国向前的步伐已经给发达国家的发展形成压力,“国际妒忌”现象已给中国陶瓷制造的走向提出挑战,冲破茧缚,放马狂奔,是中国陶瓷企业和外贸流通领域的重大责任,是国内陶瓷产业扩张欲望的必然。
在贸易“通关”这一块,大型品牌企业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民族产业逐步走向世界的必然。要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伸品牌魅力的基础上,提高国际市场的调查分析能力和捕捉国际风云变化的信息的能力,策划和构建跨国营销网点,为进军国际目标市场打好铺垫。企业内部、行业协会应介入智囊策划、法律咨询、传媒中介等服务系统,优化网络升级,完善整体运营机制,构建团队精神,创建行业文化,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国内流通领域、行业协会和国家外经贸部门应加强沟通协作,积极应对挑战,提出对策,理顺产业链发展脉络,疏通国际贸易瓶颈,打开国际贸易大门,使国内日趋饱和的扩张潜能高效释放。高安产区虽处于国际贸易仓储后端,但依托大型企业品牌带动力和广东沿海等地创建的国际贸易舞台,进军国际市场指日可待。
(三)进行服务观念的大解放,积极引导社会自由元素的最优化整合。
10多年的工业体制改革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已成为中国力量崛起的主流,在以产权明晰为核心的工业体制改革的政策驱动下,政府直接掌控营销领域的策略几乎没有可能。这就决定了高效、绩优、和谐的服务市场构建将成为政府辅佐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调控和执行重点应放在企业内部掘能、科技创新、文化延伸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建设上来。一是加强宏观调控的引导,帮助企业提高应对政策性风险和市场变化能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大“框架”工程的构建力度,做优产区规划布局、信息传媒、仓储物流、基础配套等工程,渗透环保理念,引进评价机制,介入专家论证,力促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大培训大转换机制,促进人才高效有序流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家团队的整体素质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依靠的是人才和技术。要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企业用工信息、商务信息网络发布平台,促进信息和文化交流,促进国内尖端人才向产区的高度聚集,促进区域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就业水平提升和企业运营能力的提高;四是加快部门专业服务领域的反应速度。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积极主动介入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摸清行业标准和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疏通外贸渠道,为企业主动迎接挑战提供前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