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逐步放缓和外部经营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系列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市场迷雾中,国内受到影响冲击较大的是民营经济,而民营经济中制造业可谓首当其冲。目前,许多企业正面临着深度的调整与重新洗牌的历史性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幸存的企业都在上下求索、苦练内功,那么在调整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从长远来看,笔者认为有两把“利剑”可助推民企度“严冬”。
一、以人为本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好,未来愿景还是策略选择也罢,都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来规划与执行,这一点毋庸置疑。
首先,以人为本,老中青相搭配的人才梯队就成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要杜绝出现人才结构上的“断层”现象。“静坐多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是在不断的反思、总结教训、汲取经验,在不断地否定自己中超越。一方面让新人看到成长的希望;另一方面用新人的新生思维去冲击老员工固化的思想,用新思维、新思路去引领企业发展。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新老员工在思想、知识结构等方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一道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企业还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学习型企业。
作为每个个体而言,学历只代表过去,能力代表现在,而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未来。只有不断的将个人的知识更新换代,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永葆激情、永葆活力。
有些企业在真正的用人原则上不是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不是自己的亲戚不重用,不是自己的老乡不让进,结果领导者想管碍于面子又不好管,下面拉帮结派的团伙也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成为管理的最大障碍之一。
记得被堪称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奇迹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其董事局主席严介和在用人上始终坚持“三零”原则。即零血缘,没有自己的亲戚和亲人;零情缘,没有自己的朋友、同学和学生;零地缘,没有自己老家的人。这一点,非常让人佩服。
二、机制创新 卓越文化助推发展引擎
好的文化与机制是优秀的人才与队伍产生的土壤。一个企业若领导与员工或员工之间的情感逐步淡薄、关系极为复杂,则意味着企业文化在逐步被稀释,企业的精神在逐步淡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挑战并逐步被蚕食。务实耕作与科学创新本身就是一脉相承,就是孪生姐妹。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企业,注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失败的企业;如果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火车,熄灭了梦想的激情之火,这个企业注定也是不会长久的。
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最主要的是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又要有预防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这样才不至于事到眼前而慌了阵脚。决不能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心理”,抱着大捞一把走人的思想。卓越的企业文化加上行之有效而又规范合理的制度,无疑能使一个企业在良性循环中跨过一个又一个制高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自然法则。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这个“严冬”周期究竟何时结束,尚不能准确预见。而眼下很多企业却正在阵痛中挣扎,作为企业,唯有结合实际,稳扎稳打、真抓实干,以创新的机制留人、优秀的文化育人,加速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才是上策,也只有如此,才能经受住大浪淘沙地洗涤,才能在一浪高于一浪的金融海啸消退之后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