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最大的经济新闻,当然是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金融海啸,这场灾难加剧了中国内陆的产业转移步伐。
有报道称,从2007年3月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佛山陶瓷企业大举北迁,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成为主要承接地。在这次行业大转移中,江西省从高安、丰城、萍乡、九江、东乡到千年瓷都景德镇,重新形成了一个“大陶瓷”格局,吸纳的投资近200亿。
中国陶瓷行业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从广东时代进入了江西时代
(一)
这一趋势其实几年前就已呈现端倪。
2004年8月,我带队采访中国内地主要陶瓷产区时,曾经在佛山报道过,这座珠三角城市当时已经对建筑陶瓷业呈“起身送客”之态,佛山禅城区已经宣布不再允许新的陶瓷企业落户,而著名的南庄镇则雄心勃勃地发展“总部经济”,也就是生产基地外迁,研发和营销中心留下……
现在看来,这一计划正在实施。
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版图中关于“东亚经济神话”异常抢眼,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对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在亚洲的变种”都兴致盎然,在这个神话中,所谓“雁阵型发展”几成经典。
现在,这个经典的布阵是不是会在中国大陆重现?
有消息说,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越南、老挝和柬埔寨这些湄公河国家,正在成为下一个世界制造工厂的承接地,就像当年的珠三角,和比珠三角更早的台湾。如果这一趋势真成事实,那么我们目前所在的景德镇,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我们可以零距离观察产业转移的盛况。
(二)
2004年,我们到中国各主要产瓷区采访时,经常性地邂逅老乡。
这里面有真正的景德镇人,但更多的是曾经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就读过陶院毕业生。这中间有过这样一次遭遇。在潮州的时候,我们采访当地的一个调羹大王,他用一种炫耀的口气告诉我们,他聘请的师傅都是“景德镇师傅”……结果我们发现,两位所谓的“景德镇师傅”一位来自鹰潭,一位来自南昌的进贤。
这很有点我们进澡堂洗澡,人家告诉你帮你搓背的都是“扬州师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景德镇这个瓷都,不仅向全国各地输送了技术、工艺和人才,更输送了一种文化。
宜春有个八景煤矿,八景煤矿流行的方言并不是煤矿所在的高安话,而是萍乡话,因为那里的师傅都是来自萍乡矿务局。这很像景德镇的昌河人,说的都是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产业布局,带有非常明显的国家意志,所谓只要组织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
那样一个沸腾年代留给我们今天的烙印,就是一个个类似八景矿这样的方言孤岛。
景德镇口音,似乎也应该成为中国陶瓷产区的“官话”。
(三)
就目前景德镇的交通状况而言,最大的瓶颈应该是水运。
陶瓷属原材料和产品大出大进性企业,运输成本所占比例偏高,类似水运这样的廉价、有效、安全运输通路,应该是这类企业的首选。2008年7月底,景德镇市的副市长黄康明曾向外界宣布,昌江航道的疏通已经摆上了市政府的议事日程,景德镇陶瓷将重现昔日经昌江入鄱阳湖、出长江的盛况。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期待的决策。
类似这样的决策,似乎是景德镇决策层最近10年的日课,每一位景德镇的市民,都可以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来体会这一努力。先是高速公路,再是机场……景德镇不再处在一个偏居一隅的“盲肠地带”,枢纽感越来越明显。
2005年,我曾经谋划要搞一个“景德镇的命运工程”的系列报道。
这一计划正是来源于与当时的景婺黄(常)高速公路的一位副总指挥的对话,他当时非常明白地告诉我,这条道路就是为景德镇未来的发展预置端口。我后来根据这次对话,撰写了一篇时评。我当时写道,“资本总是往能产生利润的地方流,高速公路具象了它的流向,在国家意志和公司图谋之间,我们应该预见到产业梯度转移的走势,提前预置承接的端口。”
现在来看这段文字,那时的预见,今天已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