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过药剂和净化池的处理,陶瓷工厂排出的水很清,水质可达到排放标准。

■ 在沙湖镇一家工厂里,工人正在搬运陶瓷产品。目前在沙湖镇,陶瓷产业聚集已经初见规模。
近年来,恩平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引发了一场思想讨论,有的人认为,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恩平来说,发展陶瓷产业有利于发展,但有的人认为这是在走“水泥产业”的回头路,因为陶瓷产业污染比较大,又是低附加值产业,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那么,恩平该不该发展陶瓷产业呢?如果要发展该产业,走哪个方向才更有利?近日,记者就此事走访了恩平市发改局和沙湖镇的相关负责人,他们就陶瓷产业的发展说出了肺腑之言,并且一致认为,恩平的陶瓷产业是一篇绕不过的、必须面对的“经济文章”。
【背景】
沙湖镇期待
借陶瓷产业“变身”
2007年12月29日,“佛山南庄陶瓷企业与国内陶瓷产区合作洽谈会”在南庄文化中心举办,洽谈会主题是政府搭台,推动转移,产区协调,合作共赢。当天,数十家准备进行产业转移的佛山南庄陶瓷企业,以及来自湖北、江西、重庆、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西等十多个地区的政府招商团参加了洽谈会,争相承接佛山的陶瓷产业转移。恩平市沙湖镇,也是这些政府招商团中的一员。
沙湖镇为何这么热衷于陶瓷产业?因为2007年初,恩平市开始建设蕴藏着千亿元商机的“两条走廊”和锦江新城,欲构建立体式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在省“双转移”战略的大背景下,沙湖镇强烈渴望着产业发展的“变身”。
恩平市的“两条走廊”,就是工业经济走廊和旅游经济走廊,其中工业经济走廊主要沿325国道恩平段及276省道横陂段布置,分为君沙工业组团、恩平市工业组团、临港工业组团,用以承接港澳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辐射和产业转移,打造以电子工业为龙头,建材工业、化工工业、纺织产业、五金产业、物流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工业走廊。作为恩平市工业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湖镇所在的君沙工业组团,其定位是分块打造成纺织和陶瓷产业带,以当时已有的两家大型陶瓷厂落户该区的优势,吸收、承接佛山南庄陶瓷工业产业转移,以及继续引进纺织制衣项目,壮大产业基础。
在这个大背景下,沙湖镇迅速转换角色,即“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相应制定了两大特色产业区,其中蒲桥新型建材工业区将重点发展陶瓷产业。为此,该镇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打响该镇在佛山、南海等地区已创下的“诚信、务实”的口碑,到经济发达地区举办招商、投资环境推介会,以诚引商。目前,该区内已有4家陶瓷企业共11条生产线投产或试产,并且还有一批在筹建。今年,该镇在积极扶持华昌、新域、新锦城、会德丰等陶瓷企业扩建、新建工作的同时,帮助即将进入的安基、金瑞宝、荣高等陶瓷企业建设,争取年内有20条生产线投产,以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条件】
发展陶瓷产业
可谓恰逢其时
据恩平市发改局的调查,恩平市具有4个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陶瓷产业。
一是境内藴藏着丰富的供陶瓷工业使用的陶瓷泥和高岭土资源,其中仅那吉镇一座山头就有近1000万吨,而恩平的陶瓷泥蕴藏量据说有近亿吨。以前恩平虽然也建设有两间陶瓷企业,可是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大的陶瓷泥日产量,大部分陶瓷泥被运到佛山等地使用。
二是恩平的陶瓷产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初具规模,由外商在恩城投资办起南方墙地砖厂和港华陶瓷厂,其出产的墙地砖和陶瓷产品一度风靡市场,产生了极大的效益,而且还为恩平培养了一批懂得陶瓷产业运作的人才。
三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特别是佛山地区陶瓷产业的转移,是恩平一个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立足于恩平正在建设“双转移产业承接区”的实际,在提高陶瓷产业档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陶瓷产业,可谓恰逢其时。
四是在2005年国家出台的产业目录中,陶瓷产业并没有被列为“禁止”一类项目,而是鼓励发展的行业,但要求淘汰70万平方米/年以下中低档次建筑陶瓷和限制100万平方米/年及以下建筑陶瓷生产线。目前,恩平每条陶瓷生产线年产都超过100万平方米/年,具有较高的档次,因此,不论是矿产资源、人才资源还是政策条件,恩平发展陶瓷产业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恩平具备了发展陶瓷产业的坚实基础。
恩平市发改局局长冯创志介绍说,恩平市沙湖镇是发展陶瓷产业的重点镇,该镇在发展陶瓷产业的过程中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据了解,沙湖镇蒲桥陶瓷工业基地始建于2003年,由佛山商人投资数千万元新建的华昌陶瓷厂起步。后来,经上级批准,该镇将1994年停工的河排林场南方水泥厂主体工程改造成另一家陶瓷生产线。至今,该镇经批准的11条生产线已投产或试产。此后,恩平市政府还邀请省级规划部门进行重新规划,该镇蒲桥陶瓷工业基地被列入以陶瓷工业为主的工业走廊。可以说,沙湖镇成为陶瓷工业基地,是顺水推舟和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
谈起恩平发展陶瓷产业的风风雨雨,冯创志感叹说:“面对如此有利和充裕的资源,如果不大力发展陶瓷产业,就是在浪费!”
【利弊】
两害相权取其轻
如果我们辩证地看事物,每一件事就像一枚钱币,有正反两面。这就像恩平的水泥产业,在历史上曾为恩平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利,是正面;当水泥技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其有害的一面越来越明显时,这就是负面,被历史淘汰就是必然的事。目前,恩平发展陶瓷产业也是一样,要懂得权衡利弊,只有这样才能让陶瓷产业成为促进恩平腾飞的助推器。那么,陶瓷产业的利在哪里?弊在哪里?
沙湖镇相关负责人说,发展陶瓷产业的利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陶瓷企业的税收贡献大。该负责人说,以一家占地300亩,生产线4条的陶瓷企业为例,每年地方可征收土地使用税60万元,房产税30万元,资源税30万元;另按每条生产线1亿元的产值计算,增值税(抵扣后)按4%的税负计算,每年可产生400万元的国税收入。近年来,陶瓷产业的税收已占了沙湖镇税收的四成,该镇在2007年首次实现镇级财政收入超1000万元,是江门市镇级财政收入增幅最大的一个镇,2008年实现镇级财政收入1423万元,增幅达36.4%。目前,省内的新兴、高要、四会、清远、河源等地已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佛山的陶企企业前去投资,而江西等地更以低地价去游说佛山、潮州等地陶瓷企业加盟,改变自身的财政困境。
二是陶瓷产业将成为恩平市劳力转移的重点行业。据了解,恩平市的水泥行业员工近1万人,这些水泥工人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壮年,可是按照国家要求,这些立窑水泥厂必须在未来几年内全部关闭。一旦水泥行业关闭,这近万名工人的安置就成为问题,因此,发展陶瓷行业是转移水泥工人的一个较理想的途径,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要做的工作。此外,恩平市农村富余劳力不少,并且每年还有六七百名高中毕业生自谋职业,发展陶瓷行业无疑会为农民的就业开创新途径。
那么,陶瓷产业的弊又在那里?据环保专家反映,主要是二氧化硫污染。一条年产110万平方米的陶瓷生产线年产生二氧化硫约为31吨,若上20条陶瓷生产线,那么二氧化硫年产量就可能达到600多吨。应该说,产生二氧化硫确实是陶瓷产业的弊,但环保专家同时指出,一条10万吨水泥生产线年产生二氧化硫达106吨,这两个同样产生二氧化硫的产业相比,陶瓷产业的弊会轻得多。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陶瓷产业优于水泥产业。
据恩平市发改局的调查,2008年初,恩平市采取措施关闭了一批重污染企业,实际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达900多吨,其中已关闭3条水泥厂生产线,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18吨;关闭两个发电厂,共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480吨;关闭某化工总厂和某淀粉食品厂,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99吨;关闭某特钢厂中频炉,减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10吨,其调查结论认为,恩平市发展陶瓷产业是有条件的,与上级减排指标不相悖,有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记者探访】
提高“门槛” 严格准入
2008年下半年,对于恩平特别是沙湖镇致力于发展陶瓷产业的可行性及其利弊,恩平市发改局曾进行过一次深入调研,就陶瓷产业的准入规定和污染治理提出了初步的方案。近日,记者就此事走访了相关单位和企业。
适度发展陶瓷产业
省提出了“双转移”战略,这对恩平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为此,沙湖镇正在大力发展陶瓷产业。恩平市发改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透露,我们必须结合继续解放思想来看待恩平发展陶瓷产业。党的十七大掀起了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如何解放思想提出一系列措施,在公开场合发言中强调“大胆地想、大胆地试”,鼓舞着全省干部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大业,因此,恩平不应该回避陶瓷产业的发展,而应正确面对。
那么,恩平陶瓷产业要面对哪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陶瓷产业是污染行业,与环保要求相悖;二是认为陶瓷产业是低附加值产业,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那么为什么省内许多地区和国内许多省份都对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趋之若鹜呢?这说明,陶瓷产业是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是有前景的,因此,恩平在发展陶瓷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按照“适度发展,定点入围,强化监督,提高档次”的原则,有选择地适度地发展陶瓷产业。
设置环保设施“高门槛”
“适度发展,定点入围,强化监督,提高档次”,这是恩平对发展陶瓷产业的态度。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对陶瓷产业设“高门槛”,不能听任所有的外地陶瓷厂都转移到恩平。
那么,陶瓷产业“高门槛”又高在那里?记者在探访中发现,除了技术要求高之外,重点是强化除硫除尘设施管理,对投产、试产、在建和今后新上的陶瓷企业,必须要求配套建设治理主要污染源设施。陶瓷生产的主要污染源为煤气站、喷雾塔、干燥塔和厂内循环水综合处理池,要减少污染,就要控制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
据悉,恩平市发改局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一个配套污染治理的初步方案:
一是在燃料选用上,要选用含硫量低于0.8%的优质煤种,并在煤气站内设酚水池、焦油池和沉淀池,加工生产成水煤浆,用于原料车间喷雾塔燃烧的燃料。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硫通过脱硫塔进行净化处理。通过脱硫处理,会使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低于每立方米850毫克,达到《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第二时段二级标准。
二是在喷雾干燥塔设旋风除尘器和沉淀池两级除尘,靠干法和湿法两种途径解决粉尘污染,达到减排目的。靠沉降池喷淋洗涤后的烟气,其黑度和相关指标将可达到环评标准。
三是建立一个环保净化车间,对全厂废水进行净化,经过一条污水沟统一排放到净化车间,再经过药剂(生石灰、聚丙、盐酸)的处理,污水进入净化池,经过16个池的沉淀,水质达到排放标准(ph值8)。该局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制定陶瓷产业准入制度
对于恩平来说,目前发展陶瓷产业的基础很扎实,有矿产资源,有人才资源,有良好的工业发展规划,这是恩平发展陶瓷产业的优势,因此,有关部门认为,恩平在发展陶瓷产业时不能泥沙俱下,而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准入制度:
一是只允许先进的、技术型、有素质的陶瓷厂进入,不允许淘汰厂进入;只允许陶瓷企业在工业基地内建设,不允许在基地外建设;园区以外的陶瓷项目,国土部门不提供建设用地,环保部门不承接环评,立项部门不予备案,银行不予贷款。
二是进入恩平市的陶瓷工业项目必须符合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外排燃烧废气排放等标准;对已进入投产的陶瓷企业,要强制其进行技改,加强脱硫除尘技术改造,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加强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工商、环保联动的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对重点污染源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严禁超标、超总量和无证排污。
三是严格环保审批。对未取得总量控制指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未达到总量控制目标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投入生产;各镇(街道办)新增污染物排放量不允许突破恩平市人民政府与各镇(街道办)签订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可以说,只要强化除硫除尘设施配套和加强监督,新兴陶瓷工业也完全可以实现兴利除弊。如今,沙湖陶瓷工业基地内的“新锦成”等陶瓷企业正在按照此要求,分别投资近千万元配套环保设施,其产生的污染就比一般陶瓷企业省得多,今日的陶瓷工业与往昔的陶瓷工业,是不一样的。
恩平市发改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的构想是使恩平在发展陶瓷产业与确保环保方面找到平衡。恩平确实需要下苦功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高科技项目是不那么容易引进的,与其天天空喊引进高科技项目,还不如务实一些,在改造传统纺织、建材行业方面下功夫会更有效果。
恩平要发展陶瓷产业,这是恩平追赶发达地区这篇大文章中的重要“篇章”,这篇“文章”说到底是回应了汪洋同志重申陈云同志那“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的道理。解放思想要见成效,其关键是高度求实、务实,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事物发展本质,分清经济建设中的利与弊,不要人云亦云,不跟着感觉走。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有所作为,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