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包”里挖出来的陶罐
广袤的平坝上,散落分布着1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山包”,看起来显得有些突兀。扒开“土山包”表面数十厘米厚的松软土壤,里面显露出年代久远的各种陶器——一座座“土山包”竟是陶器堆积而成!在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位于夹江县黄土镇的该明清古窑群近日进入文管部门的视野。昨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一或将改变“西部瓷都”夹江制陶历史的发现。
发现:“土山包”里陶器造型清晰
夹江县黄土镇潘塘村广袤的平坝上,金黄色的油菜花几乎一望无际。平坝中散落分布着10多个大大小小的“土山包”,突兀得像是从大地上长出的“疙瘩”。其中大的“疙瘩”有7个,高度从3米多到7米多不等,底部的直径在10多米到30多米之间。
村里的小道上,随处散落着陶器碎片。越靠近“土山包”,路上和田间的碎片就越密集。当地人说,这些碎片都是从那里面挖出来的,用来铺路。不远处一个高约7米的“土山包”上,还留着被挖过的新鲜痕迹。扒开表面的松软土壤,夹杂着泥土的陶器密密麻麻映入眼帘——“土山包”的内部竟是用陶器堆成。擦掉陶器表面的泥土,陶盆、陶碟、陶碗、陶壶、陶罐等各种造型清晰可辨。查看周围另外几个“土山包”,情况也大都如此。
揭秘:找到窑口推断应为古窑群
工作人员找到一些当地人询问,试图找到这些古陶器的来历,但他们对藏在“土山包”里的秘密所知甚少。“传说这样的‘土山包’有48个,但现在很多已经找不到了。”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说,他们这里曾流传着用48座窑炉烧断威胁皇帝龙脉的故事。
虽然这个传说未经考证,但工作人员找到了“土山包”为古窑址的科学依据——其中一个“土山包”上,露出了一道宽约1米多的窑口。遗憾的是,窑口的绝大部分被土石封堵,无法进入窑炉内部一探究竟。此外,他们还在“土山包”上发现了木炭层。同行的文物专家因此认为,这些“土山包”应为大规模的古窑址群,堆成的“土山包”除了窑炉本身外,还有生产出来的陶器。其中,这些陶器大多为造型不规则或质量有缺陷的“次品”。同行的文管部门工作人员说,从陶器的造型和成色来看,应该是明末或清初出产,距今已有300至400年的历史。
影响:当地制陶史将前溯400年
由于古窑出产的多为碗、盆等民间生活用品,这些古窑亦被初步判定为民间窑。“民间窑能够有这样的规模,实在是太罕见了。”当地文管部门相关人士说,其中任意1至2个“土山包”就能满足一个县的民间生活陶器需求。如此大规模的民间窑群,足以说明当地在当时是一个民间生活陶器生产十分发达的地方。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这些陶器诞生数百年后的今天,夹江成为了全国四大建陶产地之一,被誉为“中国西部瓷都”。而实际上,夹江的现代建陶产业才约20年的历史。该人士指出,这些古窑群的发现或能将夹江的制陶史向前追溯约400年。目前,当地文管部门已将这一发现上报,并准备建议修建陶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