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夹江县黄土镇,当地“老辈子”会告诉你那是一个以烧陶闻名的地方。“黄土镇原来叫茶房乡,当时夹江县所有的陶器都是从那里烧制出来的。”向导是个土生土长的夹江人,他还记得小时候爷爷每次买陶器就去茶房乡。爷爷告诉他,夹江粘土柔可绕指,是烧陶的绝佳原料。后来茶房乡更名为黄土镇,高超的烧陶技术却并未改变。
春节后,一位老人踏青时意外地在夹江县黄土镇发现了距今300年以上的古窑群,再次将众人的目光聚集到黄土镇这个西部小镇上。当地人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古窑群的发现或许可以印证古时候夹江就是‘西部瓷都’。”
老人踏青
意外发现古窑群
从事文化管理工作50余年的王树功老人是古窑群的发现者之一。“村民一锄头挖下去,就听见‘咔’的一声,挖出了许多碎瓷片。”2009年春节后,他前往黄土镇雷塘村踏青时,看到当地村民在翻土时不时从土里挖出破碎的陶片。这些破碎的陶片引起了他的重视,他一打听,村民却称在地里挖出陶片在当地是司空见惯的事。当地村民还告诉他,曾有村民在一些土山包上挖到过完整的古代器皿般的容器。
几天后,王树功约上好友廖泰灵,找到了村民口中的土山包,两位老人立即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窑群有篮球场般大小,远看像个大馒头,周围被泥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各种碎片随处可见。”王树功老人告诉记者,“我们了解到古窑有好几处,分布在夹江县氵焉城中学和黄土镇一带,古窑几乎分布在一条线上。” 随即,两位老人将发现窑群事情报告了当地文管部门。
规模宏大
夹江自古就是“西部瓷都”?
2月的黄土镇雷塘村,漫山遍野金灿灿的油菜花将乡间小路掩映其中,一路上不时可见一些平地突起的山丘。“考古界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平地上突冒山丘,里面定有稀奇。’”向导笑着说。沿着小路步行了约10多分钟,向导带着记者来到了一处高约7米的土山包。由于周围村民的挖掘,土山包只剩下了当初的一半。“这就是发现的古窑,在路上看到的陶片都是从这里烧制出来的。”向导告诉记者,“当地人把陶片连同泥土一起挖来铺路。”
扒开表面的松软土壤,里面层层叠叠地堆砌着大大小小的陶片。擦掉陶器表面的泥土,陶盆、陶碟、陶碗、陶壶、陶罐等各种器物清晰可辨。在相隔不远的另外几个土山包,情况也大都如此。
“这些陶片大部分上了釉,这块陶壶碎片口小身大且薄,足以证明当时的烧陶技术的先进。”向导告诉记者。据了解,当地文物部门闻讯曾来这里实地考察,并在一个土山包上发现了一道宽约1米多的窑口,遗憾的是窑口被土石封堵,无法进入窑内一探究竟。
专家鉴定
古窑历史在300年以上
由于古窑出产的多为民间生活用品,考虑到当时的人口数量,当地文物部门曾对媒体宣称其中任意1至2个土山包就能满足一个县的民间生活陶器需求。“如此大规模的民间窑群,再加上几天前在夹江青州发现的唐宋古墓群里也有大量陶器,这些或许可以证明几百年前,夹江就已经是一个民间生活陶器生产十分发达的地方。” 向导说。
我市文物专家唐长寿在对窑群中的碎片仔细观察后,初步鉴定这些碎片均由民窑烧出。他告诉记者,从烧制这些陶器和瓷器的原料色泽等可以辨出,这些陶器和瓷器应该是明清时期的“产物”,距今300年以上。据了解,当地文管部门已将这一发现上报,并准备建议修建陶瓷博物馆。
相关阅读
民间传说
印证古窑历史
“我小时候还在上面玩耍过呢。”雷塘村78岁的干秀英婆婆回忆说,她的家就在其中一个古窑旁边,“传说古窑堆有48座,是阴太爷修建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夹江县有个与古窑相关的传说。据说,在明末清初时,有一天,皇帝睡觉时做梦,梦见有人说夹江有龙脉,将来在这里要诞生一个皇帝。皇帝从睡梦中醒来,吓出一身冷汗。为了巩固自己的封建政权,皇帝命令夹江县令阴太爷斩断龙脉。
“于是阴太爷就找了48个工匠,在黄土镇一带烧了48个窑,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龙脉烧断了。”古代的传说目前无法考证,但当地村民说黄土镇一带确实有大量窑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