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江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基地),有一家公司只花了5年时间,就从一个60平方米的租用小单元发展成占地几十亩的大厂房,注册资产从最初的50万元增长到500万元,年销售额也从40万元上升到600多万元,这就是江苏国泉泵业制造有限公司。这家高新企业的成功孵化,引起了记者浓厚兴趣。在日前召开的我市青年创业典型事迹报告会上,记者见到了“国泉泵业”的创始人朱荣生,并和他聊起了创业创新的财富故事。
“借鸡生蛋”进入孵化基地
从一位大学老师到一个公司老板,这两者的角色转换,对朱荣生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作为江苏大学的老师,朱荣生研究的是流体机械应用技术。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大学的许多实体曾为他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过广阔的舞台,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这些实体的解散,如何为自己的科研项目寻找大显身手的舞台成了朱荣生当时最苦恼的事。
90年代中期,国内许多企业刚刚意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当时有许多企业找到学校请朱荣生帮忙,但无非就是请他画个设计图或是做个模型,然后付一笔劳务费了事。这对朱荣生来说,感觉是有劲使不上。看着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研究出来的有价值、也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朱荣生感到无奈。抱着转化科研成果、拥有个人实验室的梦想,朱荣生决定自主创业。
创业要资金先行,那时的朱荣生除了自己的脑袋和手上的研究成果,可谓要钱没钱,要厂房没厂房。但他很快找到了一个“借鸡生蛋”的好地方。当时镇江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不久,为了鼓励高新人才创业,入驻企业不仅可以在此廉价租赁到创业用房,还可以享受到政府的许多扶持政策。2001年,朱荣生让自己新创办的公司正式入驻创业园,借助孵化基地开始了创业之路。
“以智引资”迎来创业春天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一个注册资本、厂房全是靠借来的小公司,如何在同类企业“群狼环视”中站稳脚跟,这是摆在朱荣生面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
至今,朱荣生对一件事仍记忆犹新:那是90年代一家泰州泵业公司的发迹史。当时,江大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个新科研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后来被泰州这家企业看中并买断。由于是新产品,当时每台泵售价高达20多万元,结果三四年间,这家企业就凭着这个产品,从一个村办的只有几间茅草房的小企业一跃成为销售上亿元的大公司。而现在同类产品只能卖到三四万元。从中,朱荣生深刻意识到谁先拥有创新产品,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获得发展的先机。
创业之初,因为资金运转十分紧张,为了节省人员开支,朱荣生从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几乎所有的事都要亲历亲为,有时一天两三个小时的睡眠对他都是奢侈。朋友们戏称他为“拼命三郎”。然而,也正是这种创业激情造就了他事业的成功。面对顾客上门时,他是优秀的销售服务人员;面对所从事的研究时,他是一位最好的专家;面对所在行业时,他还是该领域的新技术权威。国泉在他的带领下,从最初来料设计型的作坊式企业,变成了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生产基地的现代化高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