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刚刚创办不久的《经济观察报》给了我一个特约记者的头衔,我为了不让这个头衔成为一个虚职,用了3个晚上的时间,撰写了《景德镇批判》一文,这篇文章很快就见报了,据说在当时的景德镇还引起了一点小风波。
我在文中就景德镇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报道。
(一)
上世纪末的最后10年,是景德镇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的10年。
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景德镇的陶瓷业进入了一个郁闷的平台期,但全市的工业总产值则有一个大幅度的飚升。熟悉景德镇的人都知道,该市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前期都还在为它的产业结构单一而大伤脑筋,全市八成以上的产业工人从事着陶瓷或与陶瓷相关的工作。
同时单一的还有它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占到了92%。
政府为此背了个不轻的包袱。
10年间,景德镇人对这座城市沿袭了近千年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伤筋动骨般的改造。当时,景德镇的管理者顶着巨大的压力,对陶瓷企业实施全行业领域的改造,或资产重组,打造如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航母级企业;或关停转改,破产、拍卖、承包、租赁。近10万陶瓷工人似乎在一夜间被推向市场的风口浪尖,其中的艰辛与震撼几乎波及景德镇的每一个家庭。
尽管景德镇的官员们至今还在拿瓷都这块金字招牌说事,但有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在接待那些奔着瓷器来的外地人时,已经在有意无意地淡化这点份量,他们会告诉客人景德镇还是亚洲最大的无氟压缩机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大的微型面包车生产基地,同时还是中国最重要的直升机研发基地……
假日的景德镇,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穿着蓝色工装的昌河人出入于高档消费场所,据一家保龄球馆的老板反映,在昌河有自己的保龄球馆之前,他的顾客中有一半以上是昌河人;而我们在景德镇也很容易听到一些市民抱怨昌河人抬高了这座城市的物价。
显然,蓝色工装在景德镇已成为一件彰显经济地位的时尚服饰。
有社会学家指出:处在经济盆地中的地域文化是没有凝聚力的文化,因为它常常表现为一种浅薄和短视。
不管怎么说,昌河成为景德镇的新骄傲的确有其资本,这家在1990年还只是尝试性生产600辆汽车的军工企业,曾经在中国汽车制造行业创造出“昌河现象”,成为中国微面的领军企业,如果不是后来北京等城市搞的砸“面的”行动造成抑制,昌河显然会把它的“昌河现象”演绎得更为淋漓尽致。
可现在的问题是,景德镇的瓷都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先不说拥有举世无双的瓷文化底蕴,也不说千年瓷都积攒的品牌效应,仅就景德镇的瓷业人材储备而言——世界唯一一所培养陶瓷人才的高等学府,中央、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机构,近10万陶瓷产业工人——也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资源。景德镇将其建设经济重镇的希望寄托在昌河这样的新的明星企业自然无可厚非,但它似乎也应该好好地思索一下陶瓷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其市场到底在哪里这类问题,毕竟“瓷都”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只有一个。
蓝色昌河给景德镇带来希望,也可能带来遮蔽。
(二)
2005年10月,《国际先驱导报》刊发了一篇文章,《一代瓷都景德镇没落令人扼腕“沦为”宜家作坊》。该文称,目前景德镇最大的本土陶艺企业,竟是帮宜家代工的“环球陶瓷”。堂堂中国瓷都竟然沦落到替欧洲人代工,这对于一批景德镇老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我们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某些记者的轻率禀性和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并发症,不仅偏狭,而且浅薄。
目前占据业内和舆论主流的一种说法,是瓷都景德镇已经没落。根据就是它目前的陶瓷年产值只有20个亿,而广东潮州、佛山和福建德化等地的陶瓷年产值都超过百亿;市场份额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景德镇陶瓷产品所占比例都不具备优势,超市货架上满眼的潮州制造,而鲜见景德镇精品。
这就没落了?
我们且不说和潮州、佛山的工厂相比、景德镇以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在产值统计上存在更大的出入,也不说景德镇陶瓷产品在陶瓷市场尚存的品牌号召力,单就那俩根据而言,也是严重的逻辑不通——和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产值和市场份额肯定没便宜好占,我们是不是就此认定中国没落了呢?
我们只会承认中国落后了,有差距,需要振兴,我们绝不会认定自己没落了,因为我们坚信我们总有赶上的那一天。
在过去1000年的岁月里,以一种产品的生产与供应维系生存、书写历史的城市,中国只有一个景德镇;《国际先驱导报》的那篇报道也承认,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景德镇的陶瓷产值还占全国陶瓷产值的20%——它的所谓“没落”,是最近20年里的事儿。
在这20年里,沿海一些新兴陶瓷产区的迅速崛起,使迟滞缓慢的景德镇从颠峰沦落到谷底;而景德镇的迟滞缓慢,有一个最为重大的原因,是这座城市正处在最为痛苦的转型期。和中国其他城市的转型不同,景德镇的转型不仅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更是由一个农业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城市,向工业文明时代的工业化城市转型。
在中国经济史中,景德镇是中国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但那个时候的进入,背景是农业文明——工人是季节工,生产方式是作坊,动力与运输全部依赖所踞地理河流水系的发达。这个农业背景下的工业化,甚至蔓延到现在。一个最典型的明证,就是在告别计划经济的那几年,景德镇几乎将它所有的大型国企都肢解掉了,这座城市近乎本能地迅速委身于它早就习惯的作坊模式。
这一本能,成为今天人们对景德镇最大的诟病。
1949年以后,政府对景德镇的陶瓷业曾经有过巨大的投入与扶持,所谓“10大国有瓷厂”就是这一投入与扶持的结果,这一结果的确以“国有企业高速空转”的结局收场,但到底为景德镇留下了一个异常丰厚的人才积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景德镇的品牌,更让陶瓷文化在景德镇得以延续。
应该认识到,这些因素都是工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景德镇的转型一旦完成,这些传统积累应该有发扬光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