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危机,城市下滑增量该在何处?
08年销量下滑最严重的是一级市场,而一级市场下滑最明显的应该是工程市场,楼市的不景气再加上后面的金融危机,导致建材行业在08年过得并不太爽。
金融危机无法躲避,09年的增量又该在哪里体现呢?
首先,国家出台4万个亿的救助计划及各地方政府的救助计划总合已近20万亿,投资项目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其中专项应用的9000亿的保障房计划,这两项措施都对明年的工程市场起着巨大的拉升作用。08败于工程,09成于工程也许就是陶瓷行业的一个宿命。
其次,尽管08年的下滑已成事实,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二三级市场还能勉强撑得住,出口市场在08年多多少少还算是逆市增长,因此,如果把握好二三级市场的品牌推广与促销吸引,无数个星星之火就会起到火势燎原的效果。同时,在出口方面,利用良好的性价比向以实体经济为主而非金融经济为主的国家倾斜也应该可以达到一定的成效——据其它行业的消息,金融危机后面向美国的出口严重下滑,但欧洲的出口有所增长,我想,这对陶瓷行业也应该是个好兆头。
第三,抢夺现有蛋糕,尽管金融危机弄得人心惶惶,但新中源包机购瓷砖的活动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功。通过策划活动吸引当前需要购买的客户集中购买,不但能迅速达到抢夺客源的目的,而且也有利于资金运转。
结论:战机稍纵即逝,因势利导是营销的核心原则,成功的企业不但善于顺势而为,同时还会自己谋势造势。对于企业来说,可怕的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市场机会明明来临,但决策者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来进行明天的操作,不管市场环境的变化、不做实质性的改变、也不因环境的改变而作机会性的投入。对于那样的企业来说,一句话,不是在苟延残喘中爆发,就是在苟延残喘中进一步苟延残喘。
二、渠道招商,千里走单骑还是打造品牌影响力?
前段时间有好几个兄弟向我抱怨招商困难,说虽然价格适中、产品也不错但平时有联系的那些老朋友就是不太给面子,感觉很无奈。
为什么老朋友不太给面子呢?因为在渠道招商过程中,品牌力、产品力、价格、支持政策、人际关系这五大促成经销商合作的要素中,人际关系只排在最后一位。很多人可能没有想过,在产品同质化价格透明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你谈产品别人的并不比你逊色,你谈价格,比你更低的还有一大把,你靠私人感情,经销商也不只你一个朋友在陶瓷行业混。其实,经销商能跟你合作首先是因为他对这个品牌能帮他赚到钱很有信心,如果经销商感觉不到这个品牌有发展的希望,感情再好,他也不会掏钱进你的货。对于大部分的经销商而言,他们选择合作伙伴首先看重的是品牌影响力和品牌气势,因为,品牌知名度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同时,跟着势头正猛的品牌走经销商也可以借风乘船,在同样的投入下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
笔者08年操作双能太阳能,采用低成本品牌推广法,花了不到十万元的媒体费用,就把双能从一个低调的品牌打造成现在每天都有六个左右的经销商来电咨询合作的品牌,靠什么?靠的就是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但悲哀的是,很多牌子依旧在采用人海战术把钱烧在差旅费上,却舍不得花一分钱来打造品牌影响力,把做市场就是做气势做信心的操盘原理丢在一边,市场环境变化了但仍然像过去那样让业务员向经销商去推销一个从来就没听说过的、在行业里没发出一点声音的品牌。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经销商,在面对这种在市场推广方面没有任何亮点的品牌,你又怎能感到信赖感并看到希望呢?
结论:做好一件事情,努力的程度很重要,但如何努力的技巧也很重要。成功的渠道招商当然要有业务员去市场拉客户,但更要有吸引经销商向往的品牌影响力,做品牌传播是很贵,但不做品牌传播会更贵。
三、大店营销,是创意还是昏头?
从几千平米到上万平米,在一年多的时间,陶瓷行业就实现了大店营销的跃进,好大喜功成了陶瓷行业的新风向。
开大店当然没错,因为大店首先能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安全感、信任感,良好的店面形象与产品的丰富性,会使得大店比一般的小店当然容易吸引更多的顾客进门选购。
可是,店面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是不是所有品牌的经销商都应该开大店呢?笔者发现,大店营销这种创意只让很少的一部分大店赚到了钱,而大部分的大店都非常痛苦,仅从笔者发表《臃肿的兔子不是骆驼》一文就接到十多个大店经销商打来诉苦的电话可以得知,大店营销的策略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死胡同——大店规模所吸引顾客的增量与销售的计划增量不成正比,而投入的成本却与店面规模成正比,甚至更多,投入产出比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大投入得不到大回报,大店面没产生大利润,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从消费者选购陶瓷产品的影响因素来说,会受到品牌、花色、功能性卖点、店面规模、店面氛围、导购水平、性价比等方面的影响,店面规模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在其它要素不配套的情况下,他所起的作用与我们的想象会有很大的距离。当我们看到部分大店还能活下去的时候,别忘了这个店背后的那个品牌在当地早已是响当当的品牌。
其次,从大店对消费者的吸引条件来说,如果说3千平米的大店就能让消费者能感到安全放心同时还有震撼力的话,1万平米的店在这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3千平米的店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就像请明星代言一样,当明星的影响力达到一定层次后,花两百万请一个明星与花一千万请个明星的作用不会差很远,但你的费用却差了五倍。
最后,从店面营销的米效来讲,以前开个1千平米的店米效是1平米年销量1万元,而现在开个1万平米的店,米效却是1平米年销量1千5百元,但如果你开个5千平米的店,你一年的总销量也能有1千4百万,你觉得哪开多大规模的店合适呢?
结论:开大店是好事,但不能大得过分,不然就过犹不及。厂里开个大店做为展示窗口当然没问题,而经销商以盈利为目的去开大店的时候,不但要看看品牌在当地的影响力与店面规模是否配套,同时还要看看这个店大到哪种程度才是最科学的。否则,盲目上马,当客源恢复正常,利润被费用侵吞的时候,痛苦也就是迟早的事。
四、品牌推广,走专业线还是走大众线?
在化妆品行业,品牌推广与产品销售有专业线与日化线之分,在陶瓷行业也很容易看到通过设计师走单与依靠品牌影响消费者自主购买两种主要的销售现象,特别是家装公司与设计师渠道已成了很多品牌终端推广销售中的重头戏。
从品牌推广的速度而言,先通过设计师这种专业人士进行品牌推广,不但见效速度快而且一次性投入的费用也不太大,走专业线成了不少品牌迅速切入市场的最佳选择。然而家装设计渠道也并不是那么好做的事情,除了各种费用与资金周转的问题外,业务人员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销量的变化,其它品牌在回扣方面的恶性竞争也会导致部分设计师的流失,受制于人成了依赖家装设计渠道进行品牌推广的真实写照。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唯有依靠设计师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笔者在西安给北京一个知名装饰公司西安分公司做顾问时,就曾看到因为很多顾客指名用圣象地板而不得不邀请圣象地板的经销商跟他们合作,但圣象并不给面子。与此类同的是在长沙,诺贝尔因为已成为当地的大众强势品牌而有很多消费者指名购买,因此对设计师也并不买账。这种面向消费者进行品牌传播,靠品牌拉力来促成销售并形成稳定客源的营销策略,为陶瓷行业的品牌推广指明了一条更好的道路。
结论:市场营销的较量最终会体现在品牌影响力的较量,在产品同质化或消费者对产品了解得并不专业的情况下,谁的品牌影响力最强,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好处。对于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来说,适当减少部分渠道费用将品牌的大树继续拨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到树下乘凉,无疑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而对于后起之秀来说,一边在家装设计渠道强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一边给自己的品牌挖上另一口井也是一个不错的好办法。
五、文化营销,做口号还是做卖点?
卖产品卖服务卖思想,是销售的三重境界,而卖文化则是卖思想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文化一旦渗透到了消费者的脑海中,销量也就不再成为太大的问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文化诉求融会于销售当中,尤其是在仿古砖行业中,言必称文化品位。卖文化已经成了众多仿古砖品牌的一个营销主张,为此,网上甚至还流行过“没有文化就让品牌去死"的观念,文化对于瓷砖营销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瓷砖真有的那么多的文化在卖吗?
文化的表现型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以及产品应用文化。文化应该有他的红皮书和蓝皮书,即文化的核心诉求和文化的执行要素。笔者在西安操作道格拉斯瓷砖时,就借助欧洲贵族文化为核心,以“因为尊贵,所以道格拉斯"为广告诉求,然后将欧洲贵族文化细化为宫廷文化、沙龙文化、骑士文化和绅士文化,同时将这几类文化对应到不同的产品中去,最后,通过文化传说与展厅氛围表现,将欧洲贵族文化的不同风格与道格拉斯产品有机的组合了起来,从而形成让消费者感同身受的文化卖点。
然而,真正象笔者这样自产自销将文化应用到位的品牌又有多少呢?对于很多品牌来说,文化只是一句空洞的广告词,笔者曾问过好几个品牌的老总:“你们说自己是卖XX文化,那么请问,你这个文化到底有哪些内容,你在产品应用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没有人能够回答,大家都只能发出无奈的一笑。这种没有落脚点没有着力点的文化又怎能成为促成顾客购买的强心剂呢?
结论:文化不是空洞的广告词,她也应该有血有肉才能触发顾客的认同与向往,只把品牌标榜为某种文化但又找不到文化着力点的,那是伪文化。用伪文化去做营销卖点,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一样,经不起深入的考验。
六、终端提升,传六脉神剑还是教独孤九剑?
企业的持续成功与消费者、客户、员工三方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关系,特别是终端客户,他们的质量直接决定企业的销量,而终端客户的成长主要是通过企业的引导扶持与培训指导来实现的。为了达到终端提升的目的,不少企业请来名师请来专家给终端客户培训上课,然而,培训过后却发现“培训现场一团热火,培训过后一块石头"的现象时有发生,培训起到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为什么专家级的培训也没什么效果呢?笔者不由得想起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两位人物,一位是学“六脉神剑"的段誉,一位是练“独孤九剑"的令狐冲,段誉在初学“六脉神剑"时主要靠自己参悟,在应用过程中时而不灵时而有效,而令孤冲学了独孤九剑后在内功全失的情下却能一招制敌认为。培训也是一样,在终端人员很少能自主将卖彩电卖保险的招术转化为卖陶瓷的情况下,如果老师讲的理论性与自我转化性的“六脉神剑"过多,而见招拆招针对陶瓷行业直接能用的“独孤九剑"太少,培训以后用不出来也就成了正常现象。同样,在对终端提升的指导中,企业大多数的只是提供思路上的指导,很少能为客户提供象独孤九剑那种可以直接操作的执行方案,因此在实际过程中也会让很多客户产生知道做什么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的困惑发生,最终影响了终端提升的效果与速度。
结论:知识经济的时代不只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能将多少知识用出去并带来经济效益,有着众多的培训与指导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将这些培训与指导转化成经销商直接可以应用的技能,再多的培训指导也只能像躺在笼子里睡大觉的狮子,空有一身力量而无所作为。